第(1/3)頁 其實,丁應泰如此對待朝鮮,除了為了報復,也是為了反駁朝鮮,讓他們幫不了楊鎬求情。 況且,丁應泰彈劾朝鮮的奏疏,除了彈劾朝鮮君臣,讓他們自顧不暇以外,其實也是在彈劾支持楊鎬的參加援朝之役的大明文武。 因為丁應泰的奏疏說得明白,朝鮮與楊鎬結合,欺騙皇帝朝廷,這明顯戳中了當時在朝的萬歷帝的逆鱗。 畢竟,楊鎬因為“再造之恩”,在朝鮮威望很重,手里也有一批私交不淺的援朝精兵悍將,而且他又和次輔張位聯絡密切,種種方面,都讓楊鎬逐漸變成萬歷帝猜疑的對象了。 雖然萬歷帝并非嫉賢妒能的皇帝,但少年時期張居正和戚繼光的內外合作,卻是成了他的心病。 現在,張位在內,楊鎬在外,封疆大吏和宰輔的關系很近,這自然不是皇帝可以容忍的,首輔趙志皋正是看中這一點,才會在重新主事時,讓他的門生丁應泰去朝鮮彈劾楊鎬的。 因此,有了丁應泰的彈劾,萬歷皇帝自然抓住機會,要把楊鎬和張位這一派的讓他心中不安的人撤職,以求安定了,哪怕是他知道楊鎬的能力,以及陣前換帥不妥。 好在,邢玠的能力也不俗,再加上明軍援朝的多為精銳,再有豐臣秀吉于死于日本京都伏見城,日軍無心戀戰,這才沒讓援朝之役出現大亂子。 不過,楊鎬撤職之事,也就此成了定論,即使有著朝鮮的陳情疏,以及不少參加援朝之役的文武求情,但萬歷皇帝完全按照丁應泰所奏,下旨處置楊鎬,并由此牽連張位等人,讓得被冷落的首輔趙志皋成功斗倒了權勢一日千里的張位。 這一點,從朝鮮為他們自己上疏三次,萬歷皇帝對明朝歷來重視的朝鮮小蕃的辨誣態度便可看出端倪。 彼時,因為丁應泰奏疏所提三點,朝鮮不得不一一辯解。 “一則曰誘倭入犯;一則曰愚弄天朝;一則曰招倭復地;一則曰交通倭賊?;蛞詾榻Y黨楊錦朋欺天子;或以為剛憤求援,移禍天朝?!? 首先針對丁應泰所謂“誘倭入犯”之罪,朝鮮疏文著重陳述朝鮮與日本交往之緣由及《海東紀略》一書的來歷。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