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天聽-《秦農(nóng)》
第(1/3)頁
十月末,已經(jīng)名滿天下的大儒伏生上書始皇帝,提出了對朝政的批評意見,引起軒然大波。
伏生言于帝曰:“臣為政而有害政者。”
帝曰:“胡為害政者?”
對曰:“郡縣大吏久于其官而擅威福,政且廢,愿上除之。”
這位博士對當下政治的看法是,郡縣為官的大吏久居其位,作威作福,應(yīng)該立即除掉他們。
且不說伏生說的對不對,至少他這種打擊一大片的態(tài)度很成功的激起了他所指的封疆大吏們對他的反應(yīng)。各種反對他的聲音開始逐漸冒出來。
其實伏生并非是要始皇帝整飭吏治,而是在鼓吹分封。
始皇帝不知出于何種考慮,一笑置之。
秦朝的博士儒對于議政有很大的執(zhí)拗。他們第一次議政是“議帝號”,奏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號“泰皇”。結(jié)果嬴政不動聲色,去“泰”取“皇”,采用“帝”號,從此,稱為“皇帝”。
《始皇本紀》里這段記載,歷代史家因過于熟悉,而忽略了一個細節(jié),那就是在政統(tǒng)與道統(tǒng)、國體與政體方面,始皇與博士儒有分歧。這分歧,是深層次的,很隱蔽。
始皇獨具慧眼,看穿了博士儒的心思,他去“泰”取“帝”,取舍之間,心機顯而易見。博士儒以“泰皇”最貴,既懷阿諛之心,又有勸導(dǎo)之意,而始皇改一“泰”字,表明他不想無為而治。
卜辭中的“皇”,是指天地之際日出時的光芒景象;《白虎通義》釋“皇”為天人之總、美大之稱。
“皇”字,轉(zhuǎn)成名詞并具有實際意義,是戰(zhàn)國以后的事了,那時為了區(qū)別“人帝”,改用“皇”字稱“神”或“上帝”。戰(zhàn)國時,諸侯皆稱王,但要做盟主就得稱帝,因此,各國縱橫捭闔,爭相“稱帝”,“帝”作為霸主觀念,已經(jīng)深入人心。
與諸侯“帝制”路線并行的,是諸子的“皇德”路線,當現(xiàn)實政治向帝制運行時,理論又先行了一步,進行觀念轉(zhuǎn)型。
《莊子·在宥篇》說:“得吾道者,上為皇而下為王。”《白虎通義·號篇》釋:煩一夫,擾一士者,不為皇也。“皇”是善與美的稱謂,“泰”是形容一種無為的狀態(tài),“泰皇”實為一“垂拱而治”的偶像,博士們只管在體制內(nèi)走私自己的主張,還真沒替秦始皇著想。
拿這樣的決議案上奏,還說是“昧死上尊號”,可見儒士們的心思。本來是要“議帝號”的,可議來議去,反而將“帝”字取消了。
“皇帝”并用,含有君道同體的意思,“皇”為道,“帝”為君,使之合而為一,融為一體,這是韓非發(fā)明被嬴政拿來用的,將權(quán)力與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quán)統(tǒng)一。
第一次議政,儒士大敗而歸,但他們并沒有死心,于是又有了第二次議政。
這第二次,是議“立水德”。博士們以“五德終始”,為秦“革命”確立合法性。“五德終始”,出自《洪范》,意為“五行相生相克”。嬴政急于表明,秦取代周朝,是奉天承運,是以“水德”克周。
秦的合法性出于“水德”,其根底還在老子那里。老子說“上善若水”,水最能表現(xiàn)道,秦國的河水便改名為“德水”。水之德為順,因“六六順”而“以六為紀”,冠冕六寸,車輿六尺,乘六馬等;水色為黑,所以國之色尚黑,“衣服旄旌節(jié)旗”皆黑色······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昌县|
弋阳县|
弥勒县|
南漳县|
离岛区|
宜兰县|
赤壁市|
南京市|
华池县|
惠州市|
出国|
禹州市|
抚宁县|
班戈县|
新昌县|
鄄城县|
南和县|
灵丘县|
西乌珠穆沁旗|
广饶县|
收藏|
闸北区|
康平县|
东山县|
通州市|
淮南市|
南通市|
靖安县|
桐庐县|
通化县|
永济市|
通海县|
天等县|
陆河县|
葵青区|
安岳县|
泗水县|
绥中县|
甘谷县|
清涧县|
保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