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〇章 后果-《永不下車》
第(2/3)頁
以此為基礎,按照常規的干預策略,改變環境參數就可以觀察到細菌種群的演化。
演化,不同于民眾的誤解,并非一種有意識的生命活動,而是生命在繁衍過程中DNA拷貝錯誤被外界環境所篩選的過程,從統計的角度觀察,在一定的外界環境條件下,細菌群落的DNA特征分布會逐漸遷移、改變,直到與穩定的外界環境形成一種動態的平衡,在基因層面,這就是種群的演化。
這種表述,早在金伯利就讀時,方然就在課本、資料上見過很多次。
定義雖十分簡潔,實驗時,觀察到的種群演化現象則多種多樣,結局也各不相同。
但不管怎樣調整環境參數,一般而言,經過足夠長的時間,培養皿里的細菌群落基因型總會趨于穩定;每時每刻,新的DNA組合總會在菌群中新生、或者消亡,但是從總體上看,種群的基因特征仍然是相對穩定的。
這種統計意義的穩定,表面上,是對達爾文進化論的一種否定;
但考慮到蓋亞表面的變遷,滄海桑田,這卻又是進化論的有力佐證,證實了環境的變化,會導致生物形狀、實質上是生物DNA的遷延。
身為旁觀者,這一切,是怎樣觸動了方然呢;
是種群的滅絕。
實驗中,培養皿里的特定條件,會催生出特定演化方向的細菌群落,這一過程司空見慣,非但如此,環境條件的均一性、特定性越顯著,菌群DNA的統計角度差異就越小,彼此之間越是相似。
進而,在條件劇烈變化時,種群滅絕的概率也就越大。
觀察蓋亞的生命之樹,從最初的原始生命,一直到枝繁葉茂的現代生物,演化的分支無數,一直延續到今天的演化軌跡卻寥寥無幾,絕大多數曾經存在的物種,都難免會滅絕,只有演化分支上距離遙遠的變種才得以幸存。
物種層面的滅絕,在蓋亞生物圈的四十億年歷史中,豈但尋常,簡直就是家常便飯。
但即便如此,新的物種,又一直在不斷的誕生著。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黎县|
高青县|
林西县|
镇原县|
奇台县|
香港|
洪洞县|
阿城市|
镇宁|
蓝田县|
普格县|
廊坊市|
金川县|
明光市|
郁南县|
定远县|
栾川县|
深圳市|
扶绥县|
东辽县|
寿阳县|
静宁县|
禹城市|
格尔木市|
洪雅县|
秀山|
隆德县|
台北市|
宿州市|
南漳县|
永登县|
华宁县|
德保县|
昌邑市|
邻水|
汉阴县|
嘉黎县|
永泰县|
乐安县|
芜湖县|
竹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