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無限》也開始投入了緊鑼密鼓的研發之中。
這還是頭號玩家公司首次破億規模的大作研發。
據刻晉所了解,藍星上研發經費破億的游戲并不少。
其中也不乏一些畫質比肩前世3A級的作品。
但他們都有一個主流的特征。
為氪金服務。
無論是抽卡,亦或是扭蛋,挖寶箱。
各種方式最終引出來的內容仍舊是重氪。
刻晉曾經思索過這個世界里,游戲的深層發展模式。
在文學與影視方面都擁有不錯發展土壤的情況下。
為何游戲這一塊卻遲遲上不去。
就算你設計師沒有靈感。
但買個劇本回來自己研發,難道是一件很為難的事情么?
不過經過這前后一年的藍星OL深度體驗后。
刻晉也算是讀懂了一些。
首先,沒有過先例。
地球上的游戲文化發展都是環環相扣的。
moba也好,dota也罷。
最早時期都是從SLG(策略/戰略游戲)演化而來的。
而后,從SLG之中又演化出了一個大型的分類RTS(即時策略游戲,代表作:紅警)
又經過多次演化,最終才催生出dota與moba這兩個別具一格的代名詞。
而藍星上的發展就好像是,從蒸汽時代一口氣直接進入現代文明。
跳過了內燃機與計算機時代,自然也就無法想象內燃機與計算器到底是什么。
也因此,在國內外所有游戲廠商的眼里。
高投入的游戲研發,可以做。
但必須要伴隨著高回報。
買劇本回來自己改編的嘗試,在這20年的發展內是出現過的,并且不在少數。
但倘若沒有與之相匹配的游戲性作為輔佐,基本上都是虧的血本無歸。
也就只剩下了中龐大的世界觀+豐富的人設+抽卡這么一套兜底的路子可以走。
這也是藍星游戲畸變發展20年的內核原因。
且不說那些大廠了。
就連自家員工。
在拿到《無限》的企劃書之初,也都滿臉帶著遲疑。
認為純線性的FPS+敘事幾乎很難做到盈利。
說句不好聽的,這不就是劇情類游戲+一點射擊元素么。
不設置相應的槍械抽卡體系基本上是虧爆的啊……
只不過當認真看完《無限》企劃書之后,所有員工都改觀了。
除了研發進度有條不紊的前進之外。
刻晉還一口氣請了三位國內知名動捕演員。
3D游戲這一塊,想要人物模型不僵化,動捕是必不可少的過程。
只不過其他游戲的動捕,通常只會配一小段動作。
攻擊,行走,技能,直立等一系列簡單的動作。
畢竟展現給玩家看的,也就簡單這么幾組動作。
因此,三位動捕妹妹剛來公司的時候,還以為也大差不差。
結果當拿到伊麗莎白的劇本之后,一個兩個全看愣住了。
“全程動捕……?”
“我只用負責臉部動捕嗎?”
“我是專門負責整體形態的動捕?”
三人各司其職,卻只為了一名女角色的動作?
聞所未聞!
沒見過哪家游戲公司有這種奇怪的要求!
畢竟,一名專業的動捕演員能駕馭的風格有很多,且形態與神態都十分傳神,甚至還要為了自己適配的角色,長年如一日的保持特定的身材。
對身體的柔軟程度,以及舞蹈或武術等高難動作也要求具備專業性。
因此培育一名優秀的動捕,成本價是非常貴的。
同樣她們的薪資價格也十分昂貴。
常規的動捕在1K~10K/天區間浮動,視工作量而定。
像是前來頭號玩家公司報道的這三位比較知名的動捕妹妹,薪資起碼是10K~20K/一天的級別。
工作量基本上也是在一天2~3個抽卡角色的全套動作。
而眼下手中拿到的伊麗莎白的劇本,想要全部配出來。
至少是一到兩個月以上的工作量……
也就是說,光只是動作與神態設計這一塊,頭號玩家公司就要付出至少小幾百萬的成本……
哈人!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