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茍徹樺一切從簡,大致跟刻晉說了一下前因后果。
早在40年多前時,那會藍星全球范圍內(nèi),公認的藝術類別,一共只有八種。
那會的游戲還不能叫做游戲。
而是以電腦編程代碼為特色代表的「辦公室電子娛樂」.
這種娛樂項目,是遠遠無法在藝術領域排上名號的。
而后,一位杰出的國人游戲設計師,用他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將原本僅由一串串編程代碼所顯示的,當時的程序員們用來打發(fā)時間的一種小型電子娛樂。
拓展衍生出了第一代電子游戲,奠定了以像素風+8bit電子配樂電子游戲的發(fā)展基礎。
而后,由于當時華國在科技領域這一塊的技術較為落后。
為了打開更多的游戲市場,這位幾乎算是全球游戲設計師初代目的年輕人,背上了行囊毅然決然的前往了大洋彼岸去謀求發(fā)展。
也正是因此,在消息堵塞的當代。
這位華國杰出的游戲設計師并未留下自己的名字。
不過他卻成功在90年代初期,就幾乎以一己之力將原本名為「辦公室電子娛樂」的東西,拓展成了初代FPS、2DACT、以及游戲史上的萬物發(fā)展之源——RPG.
很快,那個年代的人們就意識到。
這種畫風奇特而豐富的電子虛擬娛樂,似乎有著別樣的魅力。
很容易就能讓人沉迷其中。
并且能夠在其內(nèi)感受到快樂、刺激、舒爽等多種正面的情緒反饋。
于是迅速在人群中傳播開來。
也奠定了第九藝術的稱號由來。
“原來,藍星的游戲發(fā)展史是這樣來的,跟地球上的很不一樣啊。”刻晉一邊聽著茍徹樺講述,一邊若有所思。
這段歷史由于年代過于久遠,消息堵塞,加上那位設計師早早就背井離鄉(xiāng),網(wǎng)上幾乎很難找到什么相關的資料。
基本上去查電子游戲的起源,也都是從歐美地區(qū)傳來的。
再往深挖,那就說什么的都有了,眾說紛紜,很難分辨信息的真假。
就連茍徹樺也表示這段傳聞只是他此前在其他游戲公司就職時。
聽公司里當時有位還算德高望重的老員工所講述的,具體是真是假已經(jīng)很難證實。
不過,真假先拋在一旁。
在游戲被定義成第九藝術之后的十幾二十年內(nèi)。
實際上是一直飽受爭議的。
在當年有很多其他同樣小眾的藝術也想爭奪此等拉風的稱號。
如攝影、連環(huán)畫、手工等一系列藝術,亦想要從原本的大分類中脫穎而出。
不過礙于它們本身的特性,與其母藝術貼的太過于接近。
最終還是讓游戲這種新型的交互式藝術殺出重圍,正式成為了藍星全球都承認的第九藝術。
“這點倒是比在地球上還好點,地球上的大眾輿論可從來沒正式承認過游戲是第九藝術。”對于藍星游戲的發(fā)展史,刻晉不禁感嘆。
“不過由于游戲相較于前面八大藝術的老大哥們,起步時間晚,滿打滿算現(xiàn)在也不過四十多個年頭……還是有很多老一輩的人們不屑將它稱之為藝術。”茍徹樺又道。
“九大藝術文化慶典,其實早在七八年前的時候,都還稱之為八大藝術。當時不少玩家聯(lián)名要求把游戲的年度評選加進去,但最終都反映無果。”
“后來游戲資本的力量介入,加上游戲行業(yè)的確是在高速發(fā)展……盡管有點畸形,但最終還是成功的混了進去。”茍徹樺尷尬的笑了笑。
這哪里是有點畸形啊……
在刻晉眼里,這都簡直是異形了。
不過轉念一想也能理解。
畢竟沒吃過豬肉的人也無法腦補出豬肉的味道。
在頭號玩家這公司起勢之前,藍星幾乎所有玩家都認為主流游戲就是以抽卡重氪為首的益智類游戲+精美人物立繪風格,其他類型都是歪門邪道。
很快又聽茍徹樺開口。
大致講述了一下后續(xù)事情的經(jīng)過。
本來吧,游戲資本想的倒挺美。
文化慶典屬于是全民關注的年度文化頒獎典禮。
是集大成者。
忙個一年上頭累的跟狗一樣幾乎沒時間放松的大家伙兒,一般也都會趁著年末這一波,從慶典上淘點自己感興趣的藝術文化,春節(jié)前后放假在家,盡情的放松享受一番。
結果誰知人家慶典雖然明面上答應了納入游戲。
但基本上每年都是陪跑項目,連個露臉的機會都少之又少,也就最終頒獎總結的時候會提上一嘴。
說人家針對你歧視你吧。
藍星游戲行業(yè)本來就沒有能稱之為藝術品的東西可以拿出來展示的。
屬于是自己也不爭氣。
畢竟在很多不感興趣的路人眼里,那些大熱門的重氪游戲就是依托答辯,無非利用了賭狗心理吊住玩家。其游戲性甚至還不如斗地主的游戲作品,也比比皆是。
也因此,每年的文化慶典都快成了游戲行業(yè)的苦難日。
經(jīng)常會被隔壁藝術的受眾粉絲們@出來調(diào)侃。
到最后都衍生成了一系列的梗。
像是什么“開盤了!猜猜你游今年什么名次?/狗頭”、‘沒有人會記得墊底的loser,除非它年年墊底’、‘眾所周知,九大藝術只有八個獎項’、‘誰說氪金不算藝術?行為藝術也是藝術!’、‘雖然說雅俗共賞,但伱家藝術怎么只有俗啊?’等等一系列正反諷。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