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大叔被孫山這么一說,氣得跳腳,他也知道自己向路人甲和路人乙各借50兩,先各還10兩,回家后各還40兩。 可他手里明明還有10兩,這算怎么回事? 他就算不出來為什么少10兩或者多10兩。 他要弄清楚為什么,他要答案,而不是稀里糊涂地還錢。 大叔沒好氣地說:“小兄弟啊,我是想問為什么會少10兩,或者多10兩,不是問要還多少錢。這算來算去,總算不對。你給我算一下,解釋一下。” 吃瓜群眾也終于想起來他們是想知道為什么,而不是單純地想知道欠債還錢。 路人甲大叔問道:“小兄弟,麻煩你從頭幫我們算一遍,為什么我們算來算去,就是算不對賬?” 路人乙大叔也問道:“對,小兄弟,你給我們解釋一遍。我知道我借給他50兩,他要還我50兩,可途中的賬本,我搞不清楚。” 大家都看著孫山,希望他能好好解釋一下,不知道答案,心里不舒服,老是想著呢。 孫山保持微笑,點了點頭說:“好,你們聽著,我給你們解釋一下。其實大叔你們那么算,完全是想太多了,所以腦子發生混亂,把不必要的甩掉,就會算出來的。” 大家聽到孫山說大叔想太多,腦子進水,捂住嘴嘿嘿笑。 大叔臉一紅,不過他需要解釋,所以也忍了,孫山說什么就什么了,只要把賬單算清楚,理明白就行。 孫山跟大家解釋道:“大叔你總共向兩個同族的兄弟借了100兩,對不對?” 又是這樣問!大家無奈地看了看孫山,覺得他說的廢話太多,好想把他叉出去。 不過吃瓜群眾還是很給面子,起哄地說:“是,是100兩。” 孫山繼續說:“大叔,你進貨用了70兩,給自己留了10兩,對不對?” 這么說,大家聽得非常明白,點了點頭說:“對,進貨的確花了70兩,自己留下10兩。” 有些吃瓜群眾嘀咕著:“大叔啊,你進了什么貨啊,花了70兩,不少呢。” 大叔沒好氣地說:“我進了什么貨,關你們什么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