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廢史立牧(2)-《卡爾戲三國》
第(2/3)頁
議郎陶謙遷徐州牧。
侍中王叡遷荊州牧。
議郎焦和遷青州牧。
御史中丞韓馥遷冀州牧。
侍中劉岱遷袞州牧。
侍御史劉繇遷揚州牧。
北軍中候劉表遷鄂州牧。
……
東中郎將董卓兼領并州牧,
平寇將軍雷衡兼領巴州牧。
東平太守曹操遷齊州牧。
……
******************************
當雷衡接到朝廷廢史立牧,讓自己兼任巴州牧的圣旨之時,長嘆了口氣,對身旁的戲忠說道:“志才,這天下,真要亂了!”
“可惜了大漢朝!”戲忠喟然長嘆,他是心志堅定之人,很快就調整好思緒,又道,“也正是我等一展抱負之始!”
“枉我送出這許多猴兒酒,還有無數財帛,朝廷只多許我三郡之地。”雷衡將手中詔令遞給戲忠,冷笑道,“也罷,多費些時日,早晚連人帶地都姓雷!”
戲忠接過詔令,一邊撿要點一目十行的瀏覽,一邊掏出隨身攜帶的圖注,以指代筆在上面圈圈畫畫起來。
“……分益州刺史部為蜀州、巴州、黔州……巴州轄長寧郡、南郡、巴東郡、巴郡……平寇將軍雷衡兼領巴州牧……統管巴州軍政等一應事務……”
約莫一刻鐘過后,戲忠才算忙完,指著圖注上的一處,沖著雷衡道:“益州刺史部舊屬蜀國、巴國、苴國等,主公牧守之巴郡、巴東郡即是古巴國之地;荊州舊屬庸國、楚國、百濮等,主公牧守之長寧郡即是古庸國之地,南郡則是古楚國之地。”
雷衡點了點頭,表示學習到這個知識點,卻沒有明白戲忠解釋這段歷史的意義。
“巴、蜀兩國古為‘戎狄之長’。巴與蜀不睦,而與苴國友好。后蜀王出兵攻苴,苴侯出奔到巴,向秦求救。秦王欲攻蜀,以道險難至,韓又來攻,猶豫不決,遂問計于臣下。張儀主張進攻韓國,劫持周天子,挾天子以令天下,以建立王業。司馬錯主張借機滅蜀,認為“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且巴蜀可從水道通楚,‘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并矣’——”
聽到戲忠講解到這兒,雷衡一下子明白了,戲忠這是在籌劃己方未來的發展方向,趕緊打起十二分精神繼續聽他說。
“秦王采納了司馬錯的主張,命張儀、司馬錯等人率軍經金牛道攻蜀。蜀王親自率軍至葭萌抵御,兵敗遁逃,被秦軍殺死,蜀亡。隨后,張儀、司馬錯等人又攻滅苴、巴。巴蜀遂定,達到了進一步‘富國’‘廣地’‘強兵’目的,秦益富強。戰略上還形成對楚的側翼包圍,為爾后南進創造了有利態勢。”
雷衡忍不住開口道:“志才是建議我先取蜀地——”
戲忠手指在圖注上快速點了幾處,道:“今主公占據巴州四郡,接壤之地為司州、蜀州、黔州、荊州。司州有秦嶺阻隔,進軍不便。黔州凋敝閉塞,取之無用,只可向西取蜀或是東向攻荊,得其人口稅賦資以軍用。
若要順利東出,必須要先鏟除后顧之憂。時人皆以為漢中郡北瞰關中,南蔽巴蜀,東達襄鄧,西控秦隴,形勢最重,必是我等首選之地——”
雷衡終于明白戲忠的意圖,接著話頭繼續說道:“既如此——
我意合西城縣、錫縣、上庸縣、房陵縣、武當縣、均縣為巴興郡,治西城縣。由志才兼領巴興太守,都率房陵長莊魁、武當長雷炯,步軍第二營林升、張新等窺伺漢中郡。
以韓浩為巴興郡尉,歸太守節制。志才可全權處置前線諸事。
此外。
合襄陽縣、筑陽縣、山都縣、鄧縣、宜城縣、編縣為襄陽郡,治襄陽縣,以嚴顏兼領襄陽太守。
合江陵縣、枝江縣、當陽縣、華容縣、州陵縣、枝江縣、夷陵縣、夷道縣為江陵郡,治江陵縣,以黃忠兼領江陵太守。
襄陽、江陵二郡以守土為主,重點發展農商,編訓步軍、水軍。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凰县|
大方县|
马公市|
双桥区|
黄浦区|
特克斯县|
乐业县|
卢龙县|
黄浦区|
阜阳市|
芦山县|
新竹市|
乌兰浩特市|
区。|
武功县|
寿阳县|
山西省|
红安县|
栖霞市|
武夷山市|
巨野县|
和林格尔县|
十堰市|
长兴县|
南开区|
石屏县|
南岸区|
枣强县|
神木县|
梁山县|
佛教|
贞丰县|
三台县|
海安县|
墨竹工卡县|
石屏县|
乐东|
盐亭县|
体育|
莲花县|
旺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