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樣的話語,倒不是說齊國真要打十年。而是姜述在表示,哪怕景牧戰爭提前結束,哪怕景國插手,他也必要掃滅夏國社稷! 那句話表達的,是這樣的決心。 姜述這樣的霸國天子,誓要建立齊國亙古未有之偉業的帝王,他的決心,誰能夠懷疑? 夏國唯一的勝機就在于持久戰,可戰爭進行到現在,卻是齊國主動把戰事拖進了慢節奏! 究竟誰才是更不能等下去的那一方? 大夏這滿座公卿,可以說有一個算一個,都是把退齊的指望,寄托在景國抽身的那一刻。尤其是在護國大陣那么快被打出來,深刻認識到齊夏差距后…… 無須諱言,包括他奚孟府亦是如此指望著。因為根本也看不到其它的機會。 而姜述明明白白地告訴他們,不要妄想。 當然可以把姜述的言語理解成虛張聲勢,就像他們迎戰的口號,也是擊破臨淄一般。 但重玄褚良對曹皆的服從是事實,姜夢熊對曹皆的認可是事實,姜述對曹皆近乎毫無保留的支持,更是事實! 奚孟府不是一個會懼怕對手的人,可是面對這樣的齊軍,這樣的齊國,的確是一次次感受著無力! 同央城里的人心,一天比一天惶惶。 他親自布置的這一輪反擊,也是不得不提前。因為再忍耐下去,可能也就不必要發動了…… 此時此刻端坐著的奚孟府,卻忽然想到了岷王。 岷王今日并未參與議事,此時仍在城樓之上。說是巡視城防,說是皆由武王做主。 他想到岷王,并不是對岷王的軍略有什么依賴,只是想起來這幾天傳到耳邊的一首詩—— “長子次子死沙場, 孫兒十五負長槍。 阿郎阿哥今何在? 離家線斷飛紙鳶。 天后不知人間事。 青鸞有信傳岷王!” 不知何人所作,其心可誅的一首詩! 他倒是并不相信詩里寫的那些,或者說那些事情并不重要。 他只是擔心這首詩傳開后,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 這首詩能夠這么迅速地傳開,反映了齊人情報力量的強大。 能夠寫出這么有針對性的一首詩,足見齊人對夏廷的了解。 在早先的輿論戰中,齊國方面一直只是見招拆招,就連齊天子都被沸沸揚揚的換將輿論,逼得親自出來表態。 奚孟府一直覺得,至少在這個戰場,夏軍是占優勢的。 只沒想到,齊人的反擊來的如此迅猛,這般兇狠。 這首詩的指控太嚴厲了—— 先是以一個老翁的語氣說,他的長子次子都戰死了,十五歲的孫兒也被征召上陣。 再轉進幾個留家女子的視角,說盼夫盼兄的人,全都盼不到。離家這么久,就像斷了線的風箏,連一封家書也沒有寄回來。 最后怒起一筆,說高高在上的太后,根本不知民間疾苦,在這種時候,竟在青鸞殿與岷王私會! 太后有沒有在青鸞殿見岷王呢? 自然是有的。 青鸞殿本就是太后處理政務的地方,去青鸞殿和去上朝也差不多。 是不是私見呢? 在劍鋒山戰事后,的確也是有一次的,沒有其他大臣在場。 可要因此就說太后和岷王之間有點什么,奚孟府是決計不相信的。 然而他更明白的是……這種事情解釋不清。 偏偏人們又熱衷于傳播這樣的話題,傳得久了、多了,是真的會動搖軍心的。 岷王今日避嫌去巡城,權力全部交給武王。 太后作為傳言的當事人,也很難出面處理此事。 而天子…… 奚孟府不怕承認,今日之夏皇,遠不如先帝。在這種情況下,是否會生出什么事端呢? 他為此而憂慮。 他看了一眼不再說話的武王,慢慢也平復了下來。 要打退齊軍,非是一人一家事,需要所有夏國人的努力。他只能做好他能做好的一切,然后問心無愧地去迎接結果。 ……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