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可謂刻畫眾生。 但所謂“聾盲癰啞,四缺也”(yong),姜無棄畫眾生相,既有聾盲癰,怎么會漏掉一個“啞”? 答案其實非常簡單,那啞者應在的位置,就是姜無棄的“啞”,是他的不言之言! 而啞者應在的位置也很好找,姜無棄并沒有故意藏得多深。 將這張眾生圖分割以九宮。 聾者與盲者在這幅畫的左下角,位在艮宮。 那癰者則在右側中間的兌宮,一條小河自兌宮而至乾宮,穿出畫面外,河岸上農夫擔糞而走,癰者持竿垂釣。 以聾者與盲者在整幅畫面上的位置為基礎信標,癰者所在的位置,對應的地方,應該是離宮所在方位,也就是這幅畫上層的中間位置。 而在這個地方,畫的是一片荒山,綿延山脈一直延伸向畫面之外。 具體以癰者所在的位置來參考,精準對應的位置,是荒山之上…… 一座孤墳! 這是一座并不起眼的孤墳,姜望之前當然也看到了,但只是匆匆掠過。 此時鎖定這個位置,細細察之,才注意到墳前那一座墓碑,碑上只刻了四個字。 與任何墓志銘的格式都不相同。 這四個字,就是姜無棄要說的話。 刻的是—— “逝者已矣。” 姜望一時愣住了。 在他的分析之中,想來公孫虞割舌,既是為了割斷當年的真相,也是在暗示照壁上姜無棄留下的答案。 其人的啞,本身即是一柄鑰匙。 因而姜望理所當然地以為,姜無棄把當年那起要案的真相藏在這里。 但姜無棄只是在這里留下了他的選擇…… 這是雷貴妃的墓…… 而墓碑上的“逝者已矣”,就是姜無棄的選擇,也是他對追究真相至此的人,一聲勸阻。 那個沒有畫出來的啞者,是姜無棄自己。 他在一幅畫里描繪眾生,講述了太多故事。輪到自己,只有一聲“罷了”…… 姜望不知說什么好。 當年那起刺殺案,導致雷貴妃身死,導致姜無棄生下來就寒毒入命。當然也導致了名捕林況之死,導致了林有邪的驚懼癥。 其制造的巨大漩渦,一直到十七年后,還在卷進人命。 他放棄唾手可得的北衙都尉之位置,選擇真相二字,也不無答謝姜無棄的英雄相惜,為其尋覓真相之意。 但案情的真相,姜無棄早就已經查到了。 這位十一殿下,選擇了沉默。 如此也就能夠解釋,公孫虞為什么離開長生宮,為什么跟楊敬說“恐難戒言”。 想來公孫虞是當時調查真相的重要成員之一,在得知真相后,姜無棄選擇沉默,并要求所有人保密。 公孫虞擔心自己守不住秘密,所以主動割舌,并且年紀輕輕就退隱碧梧郡。 什么真相需要如此呢? 那個真相…… 到底是什么? 此外,姜望也明確了另一個關鍵的問題。 馮顧用自殺來追溯舊案,果然并不是姜無棄的決定。 更多是馮顧的自作主張。 馮顧的確對姜無棄忠心耿耿,但他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也有自己獨立的意志。 他說姜無棄已經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這話并不虛假。他說他自己想要的還沒有得到,這話亦是真心。 姜無棄選擇沉默。 而他想要張鳴。 為什么他會做出和姜無棄不同的選擇? 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隨著他的死去,再也無人知曉。 也許是對雷貴妃之死耿耿于懷,也許是在姜無棄死后,他也已經心死,不想再考慮政局…… 總之事情就這么發生了。 而姜望需要考慮的是—— 現在還要探究真相嗎? 雷貴妃遇刺案最大的苦主,最有資格追究的人,都已經做出了選擇! “這幅畫很復雜,也很生動。”鄭商鳴在這個時候問道:“里面有你要的線索嗎?” “你也已經看到了,不是嗎?”姜望反問。 鄭商鳴搖了搖頭:“我沒有看懂。”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