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她壓下心中疑慮,出口試探:
“你一向不參與后宮之事,怎么會想著讓哀家規(guī)勸皇上將甄氏接進宮中?”
端妃柔聲道:
“太后娘娘容秉,臣妾跟隨皇上多年,皇上心中所想,潛邸舊人都知曉一二,皇上有著曠古抱負,臣妾等人實在不愿皇上因此受煎熬,再者也為皇室清譽所想,皇上半月之內(nèi)兩次駕臨安棲觀,世井小人,往往喜歡捕風捉影,這番舉動對于不知曉內(nèi)情之人不知會怎生編排,防患以未然,不如在流言未起之前將這事徹底落實了。”
這番牽強附會的說辭,竟然讓太后連連點頭:
“在你來前,皇后也在跟哀家說這事,你說頗為有理,只是萬事得師出有名,此番若是名不正言不順則會讓言官御史詆毀皇家。”
端妃見太后這番不掩飾及皇后在旁雀躍的神情,驟然覺得膩味,甄嬛回宮背后的推手不就是皇后嗎?為了不沾罵名,兩人硬是揣著明白裝糊涂,就想來個獻言獻策,因此她說得直白:
“皇上當初的旨意是讓甄嬛帶發(fā)修行,無詔令不得出,可若是當初甄嬛修行是為太后延年祈福,此番回宮也就是奉詔而行,想來就能堵住悠悠之口。”
這理由拙劣淺顯,未花半點心思,太后及皇后竟半點不曾反駁,完全贊同起來。
后面端妃懶得再應(yīng)付,直接與身體不適為由告退。
等人走后,太后感嘆一句:
“這宮里都是聰明人,不過哀家也理解,畢竟皇帝才是她們的天,揣測上意之舉無可指摘。”
見皇后一副心急火燎的樣子,忍不住嘆氣道:
“哀家知道你急,明日哀家讓皇帝過來用晚膳,你也一起來,將這事早日敲定。”
皇后等的就是這句話,她眉間帶上笑意,不過說出的卻是另一番算計:
“謝皇額娘厚愛,不過關(guān)于甄氏位份,臣妾覺得有待商榷。”
“李氏雖被圈禁,但總得顧忌三阿哥的體面,她的妃位是不好動的。”
“這樣四妃位置已滿,皇額娘覺得給甄氏什么位份為佳?”
太后將她的小心思看得透透的,她這個侄女在這些事上總是拎不清,吃了那么多的虧,還不明白人心的可貴之處:
“哀家知道,你想將人完全捏在手里,可如果一點盼頭都沒有,她又怎么會忠于你?皇后,有舍才有得。”
“妃位已滿,可上面還有貴妃,挪一挪不就行了。”
此言讓皇后臉色劇變:
“不可,臣妾讓她回宮是為了制衡,她一來就身居貴妃之位,豈不是養(yǎng)大了她的心。”
太后不滿的瞪了她一眼:
“皇后,稍安勿躁,哀家有說過讓甄嬛做貴妃嗎?你這次里外聯(lián)合,撮合廢妃回宮,你當皇帝心中半點不知,只不過你投其所好而皇帝剛好順水推舟罷了。”
“不過皇帝為人向來有來有往,他被你們算計一招,總會在其他地方找補回來,既然這樣你再周全點,將無關(guān)大局之人推上貴妃之位,才能讓皇上忽略你那點私心。”
皇后這才明白,問道:“皇額娘說的是端妃?”
太后點點頭:“她跟隨皇帝已久,為人又和善不爭,何不推她一把。”
皇后徹底懂了,就算升端妃為貴妃,對她也沒有半點威脅,一個身體不佳沒有子嗣娘家不夠硬的人,坐在貴妃位置上也是有名無實。
她們想得很周全,卻算漏了皇上乾綱獨斷之心。
第二日壽康宮,皇上聽完太后一番陳詞后,皺眉想了良久才點頭:
“是朕行為孟浪了,沒曾往皇家清譽上想,還是皇額娘心疼兒子,皇額娘既想出了萬全之策,甄氏又是純孝之人,就累皇額娘下一道懿旨,將她召會宮即可,封號位份均按從前。”
這話讓太后有點恍神,讓她下懿旨,太后想想都覺得可笑,她最初對甄嬛印象就不佳,沒想到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她還得為甄嬛萬般周全,她本想拒絕,但看到皇上臉上雖帶著笑意但眼中一片冰冷,無奈只得點頭同意。
皇上見太后答應(yīng),臉上的笑意濃了幾分,不過笑容依然未達眼底,繼續(xù)說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