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長安李府! 李林甫也得到了封賞,而且封賞厚重,正三品御史大夫,監察機構最高長官。不只是如此,他的兒子李岫、李崿也得到了極高的賞賜。 李岫進入了戶部為戶部郎中,李崿進入了工部將作監,擔任甄官,可謂恩寵之極。 李林甫左手拿著一壺酒,右手拿著一個酒杯,獨自一人自斟自飲,一路來到后院,漫步于后院池塘附近,帶著幾分留戀的看著這一草一木,最終化作一聲長嘆,大灌了口酒,道:“裴帥,不饒你動手了。”言罷縱身跳下了池塘。 李林甫醉酒淹死自家池塘的事情傳到裴旻耳中。 裴旻也忍不住的一聲長嘆,有些復雜,有些難受,高聲對王維道:“替我修書一封,表彰林甫之功績,贈封他為涼州大都督。” 他說著回到了府上,將自己手中關于李林甫不為人知的一些事情一并燒了。 所有的事,都隨著他的死,煙消云散。 唐王朝經過連翻征戰,打下了華夏王朝有史以來最大的疆域,也到了塵埃落定,發展休養的時候。 亂后必有大治! 這話并不虛假。 經過安祿山的肆虐,天下民心思定。 裴旻暫息兵戈,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正對了天下百姓心中所想。 各種發展政策改善民生的制度頒布下去,皆得到了地方豪紳與百姓的支持,效果卓然。 廣德五年。 經過五年的發展,唐王朝有了全新的氣象,全新的風貌。 國家財政收入穩定,裴旻甚至還清了從哥舒翰那里借來的巨資。 境內的商業十分發達,對外貿易不斷增長,復辟的波斯、阿拉伯商人紛至沓來,長安、洛陽、廣州等大都市商賈云集,各種膚色、不同語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裝來來往往,十分熱鬧。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這是杜甫的詩句,現在的唐王朝已經重現此景。 尚書省政事堂。 政事堂原本是在中書省的,但是裴旻為了方便,將政事堂搬到了尚書省。 政事堂會議理所當然的在尚書省舉行了。 “裴相!好消息,渤海國發生了內亂,渤海王大欽茂的弟弟大元義與大臣畢君柔暗謀,發動了兵變,處死了渤海王大欽茂,打算請立大門藝為渤海王,使者正在前來的路上。” 說話的是李泌,這位裴旻說器重的三杰之一,經過五年來的磨練,越發的成熟穩重,表現出來的才智也滿朝文武敬服。 李泌話音一落,政事堂一片歡呼。 “太好了!” 諸多宰相大佬都臉帶喜色。 已經晉升為宰輔的顏杲卿,激動的說道:“兵不血刃,兵不血刃啊!裴相,經濟制裁,果然有用。渤海國,歸我大唐矣。” 裴旻也露出了幾分自得,經濟制裁是后世國與國之間,相互掣肘最常用的手段。但在古代,卻不多見。 早在五年前,東北渤海王大武藝趁著奚族、契丹為郭子儀打殘之后,收編了兩族殘部,實力大漲。 渤海國向來與唐王朝交惡,張守珪養寇自重,十年彼此征伐,雙方仇恨累計難消,邊境多有摩擦。 不過因為負責東北方面的是郭子儀,渤海國沒有占到任何便宜。 那個時候,裴旻不愿為了一個小小的渤海國勞師動眾,尤其是渤海國多山多林,大軍無法展開,但是渤海國的存在截斷了新羅與唐朝的商道,又不能不管。 經過深思熟慮,裴旻提出了經濟制裁這一方法,派使者與渤海國止戰說和。 大武藝也懼唐王朝的力量,雙方達成一致。 渤海國境內多山,盛產藥材、木材,裴旻讓商人無限收購渤海國的藥材、木材,令得渤海國國民瘋狂的投入藥材、木材行業。 渤海國經濟之盛,遠超以往。 國內百姓富足,過上了奢靡的生活。 裴旻見時機已到,找個借口對渤海國展開經濟制裁,停止收購渤海國藥材、木材。 適時渤海國七成國民從事藥材、木材生意,只是一個月繁華的經濟崩塌。 大武藝盛怒之下,起兵攻打遼東。 只是渤海國原是漁獵民族,百姓善戰,軍事力量不俗,現今因為從事藥材木材生意,漁獵老本行早已荒廢。 他們對上的正是換防的李光弼。 不過李光弼還不知道情況,僅僅是遼東的守將郝廷玉,他直接以麾下的五千勁卒主動出擊,在渤海軍還未進入大唐境內的時候,便將來犯的五萬渤海兵打的潰不成軍,逃回了山林去了,氣得想大干一場的李光弼是牙癢癢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