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許多將軍得勝歸來,都未必有騎馬游京城的榮耀,可狀元就有這個資格,可見崇文抑武到了何種地步。
三鼎甲由內閣大臣親送到宮門,順天府尹迎接上來,親自護送三鼎甲。這時,宮門之外搭就彩棚,無論官民都可觀看新進士的風采。
夸官完畢,又會回到內城,晚上還有賜宴。
一時間,新科狀元趙巖的名聲到達了極點,人人皆知狀元郎,其氣運所化的小蛇也開始向蟒蛻變。
接下來就是觀政。
所謂觀政,就是士子進士及第后并不立即授官,而是被派遣至六部九卿等衙門實習政事,說白了就是看別人怎么處理職務,畢竟一幫書生,從沒接觸過實務,也要有一個學習的過程。
這個過程大概要三個月左右,所以殷正心提前讓黃容準備好住宅。
觀政結束之后才是授予官職。
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其余諸進士再參加朝考,考論詔奏議詩賦,選擅長文學書法的為庶吉士,其余分別授六部主事、知縣等。實際上,要獲得主事、知縣等職,還須經過候選、候補,還運氣不好的,終身不得官。
至于候選、候補怎么能盡快得到實職,那當然是有門路走門路,有財路走財路。
殷正心出身寒門,錢財是沒有多少的,還多虧了老丈人接濟,不過殷正心能走門路,他差點名落孫山就是因為人脈鬧的,現在終于要派上用場了。
殷正心先是參加朝考,然后少不得再去拜訪一下這個世叔,拜訪一下那個世伯。
這些老大人們當然不是大善人,只是殷正心得中進士,前程似錦,對老大人們有用,便有了投資的價值。畢竟老大人們終究是要退下來的,還要指望這些晚輩去提攜自己的子孫,這叫“薪火相傳”。如果殷正心只是個舉人,只能做個九品教諭,這些老大人們肯定不會正眼看殷正心,說不定連大門都進不去。
最終在殷正心的一番運作下,他成功補官。
不過出乎意料,殷正心沒有進入翰林院,而是被外放燕州河間府瓊明縣做知縣。
在道門世界中,燕州多少有點平平無奇,既無法與沿海道府和海外道府相比,也不能與諸多邊境道府相比,就是個內陸道府。
可在儒門世界中,燕州已經是邊境了,所謂九邊重鎮,相當一部分就是在燕州境內。
燕州下轄:大名府、開德府、河間府、真定府、鐘山府、信德府、慶源府。河間府屬于中等偏下,而瓊明縣則在河間府排名墊底,這里原名“窮命堡”,不是縣城,后來擴展為縣,上面嫌棄太過難聽,取了諧音“瓊明”。
觀棋眾人再次議論。
“當年大玄高祖皇帝,也就是我們道門的總掌玉虛五雷長生大真人,虎踞遼東,欲要揮師南下。當時有三條路線,一是從榆關入關,二是繞道金帳和燕州一線,三是乘船在齊州登陸。最終長生大真人和玄圣議定,兵分兩路,陸路從榆關叩關南下,水路從齊州登陸,兩路大軍會師于帝京城下,大魏朝廷由此而亡。”
“當時主導陸路大軍的是北道門,主導水路大軍的是東道門,也就是今日的朝廷和太平道,兩家交好的基礎早在這個時候就打下了,所以大江以北都是他們的地盤。”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