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憑良心說,當王富聽說顧驁要跟他聊聊蓄電池的電極技術展望時,著實是有些意外的。 但顧驁此前十幾年累計的兇名,倒也不至于讓人覺得他完全是個文科官僚。 王富僅僅搜索了幾秒鐘腦中的事跡后,就連忙陪著笑捧場:“顧總說哪里話,天下誰不知道,您雖然大學里讀的是文科,但那只是為了服從國家需要嘛。 您一直以來的理科功底、包括您當年為咱中國人突破膜式制氦機技術難關的事跡,那都是有目共睹的,連外國人都知道。” 王富之所以能對這些事跡頭頭是道,一方面也是因為他之前有點崇拜顧驁,所以了解過——不過他的崇拜肯定沒有王東那種搞管理的人那么崇拜。 眼下國內,凡是搞企業管理做生意的,都是捧著顧驁的著作每天睡覺前要看的,似乎不看就渾身難受,看了就能大力出奇蹟。 另一方面,顧驁的早期事跡,近年來能更進一步掃盲普及,也是因為潛心種田的這兩年,他妻子蕭穗也沒閑著。 自從去年年初開始,顧驁家的娃也有一周歲半了,學說話已經比較流暢,就沒那么煩人。蕭穗騰出手來,寫了一本《顧驁傳》,當然只是第一卷,因為顧驁的人生還長著呢。 這個《顧驁傳》的第一卷,只是記錄了顧驁念書階段到25歲之前的生涯(基本上也就覆蓋了顧驁穿越之后的最初10年履歷),發售之后,居然一年之內就在國內賣出了八百多萬套、覆蓋了至少兩三千萬的讀者。 同期還出了英文版和日文版,在美國賣出了350萬套、在曰本賣出了160萬套,在兩國均排到了1990年全品類暢銷書前五名、商業/傳記類暢銷書榜第一名。 真要是算算版稅收入,光中國國內出版一本自傳就賺了幾百萬稿酬(90年賣一本書只有幾毛錢到幾塊錢稿費,行業慣例好像是售價的百分之十幾),美國和曰本出版業價格比較高,一本書能賺好幾美元,加起來海外稿費都兩千多萬美金了。 只可惜顧驁這種人不在乎這點小錢,就算是作者蕭穗的私房錢了。這還只是第一年,按顧驁的勢頭,將來蕭穗光靠出老公的傳記賺到九位數美金,也是輕輕鬆鬆的。 這些舊聞暫不多提,且說蕭穗寫的《顧驁傳》第一卷里,就提到過顧驁16歲時候、備考歲月乃至后來在外交學院大一時的一些光輝事跡。 包括他家里祖上兩代都是技術工人、工程師出身,在國內前沿的制冷機技術國企供職(老爹本來應該只是算“技術工人/技師”,但因為后來當了廠長,如今已經退休,所以到了蕭穗寫的傳記里,稍微美化了一下。變成了“工程師”出身,顯得更有文化,不過這種程度的貼金不算什么,別人寫自傳還要過分呢) 還提到顧驁區區十五六歲年紀,就因為“從小感興趣、家學淵源、在特殊年代刻苦鉆研外文的制冷科學和相關材料科學前沿,為中國突破膜式空氣分離設備技術瓶頸做出過重大貢獻”。 傳記里寫到這些地方的時候,還引經據典,非常翔實地列舉了參考文獻和出處,跟寫論文似的,列舉了幾項以顧驁的名義、于1980年在香江委託相關專利代理機構申請的技術專利。 專利都是一國一申請的,但香江那邊的事務所,只要你給代理費,都會給你打包搞定,你想在全球多少主要國家申請,人家都幫你料理妥當。 除了專利檔案和申請的因果脈絡,傳記還明確引用了一些相關材料工程領域學術期刊的記錄,寫明了某年某月謀期,某某學術期刊登載了有顧驁署名的相關行業論文,都是顧驁當年高考后、乃至大一那個學期里寫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