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 “國家高新技術研究發展計劃”這個全稱,后世很多人或許不是很熟。不過它的代號“八六三計劃”,相信很多人都知道。 之所以叫這個代號,是因為這個計劃是1986年月日,京城每年例行開會的季節,由楊、陳等四位學界泰斗級別的院士,直接上書給最高首長的,后來還得到了工程院朱院長的力挺。 當然了,月日,只是最初的計劃書提交時間。這么重大的事情,當然要起碼討論個半年,畢竟術業有專攻嘛,首長本身是不懂技術的,要兼聽則明。 所以,這東西按照原本的歷史進程,一下子就討論了八個月,到了86年11月初才被中央和院簽發、又花了四個月時間籌備資金、調度資源,到1987年月才正式開始組織實施。 后來,這項計劃累計預期要花上個五年計劃、也就是15年的總時間,來實現相應目標、追趕國際先進水平、縮小與美蘇在高科技領域的差距。 其中86年11月后批準的第一階段資源劃撥,就決定調集100億國家投資、抽調上萬名科學家參與,這筆錢計劃要用到1992年,然后才會制作第二階段投入的細致預算。 最終,八六三計劃理論上要到2002年完成,而后世02年國家也確實成立了“八六三計劃監督委員會”,以督促和驗證計劃的完成情況。 (當然計劃肯定不可能100全部完成,有人的因素,也有客觀的因素,錢花下去大部分都完成了。學術造假、捏造數據、剽竊成果……這些個案肯定是有的,不吹不黑,不多展開) 顧驁這次來,卻是趕上了早期的論證階段,幫忙評估一下某些專項的難度、需要投入的資源——當然,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因為其他的他也不懂。 按照四院士和朱院長上書的原計劃,“八六三”一共要投入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海洋技術等八大領域、25個子方向的科研攻堅。 顧驁能夠涉及的,只是信息技術和自動化技術這兩個大領域的其中4個子方向。 而且主要是“信息技術領域”的個子方向:智能計算機系統、微電子器件與系統集成技術、通訊電子技術。 至于“自動化技術”這個大領域,顧驁能提供資源幫助的,只有智能機器人這個大分支下的“基于非智能工業機器人、提供自動傳感反饋的初級智能機器人”這一精確細分方向——說難聽點兒,擱十幾年后,這樣的機器人都不好意思歸納進“智能機器人”,因為太初級了。 顧驁很有自知之明地這樣自我歸納反省了一番、也把自己的資源和能力跟領導、院長、院士們開誠布公地交流了一下,澄清其他領域他一句話都不會多說。 所以,中肯地評價一下,顧驁能介入和提供資源、以及未來合作受益的領域,連國家八六三計劃整體的兩成都不到一點。(8領域涉及2,25個專項涉及4) 而且即使是涉及的這2領域4專項,顧驁也不是扮演主力的,他只是給國家隊打打替補找找資源的。 他也不想介入太多,因為一來這些研究成果偏于基礎科研,很難直接產業變現,所以就該國家隊投主力。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