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顧驁為什么要惡意收購德州儀器的主要股權?他收購了德州儀器之后打算怎么做? 這個問題外行人或許一時想不明白。 這就需要先稍微分析一下德州儀器如今的業務、行業地位,以及弄虛作假的操作空間。 首先,德州儀器的定位,是介于英特爾和摩托羅拉之間的,主營各種電子芯片。尤其是1982年該公司首次發明了DSP芯片,也就是“數字信號處理”芯片。 學過電氣/電子類專業,上過模電/數電課程的工科男,應該都知道,DSP芯片開創了人類對傳感器使用的一個新時代,讓傳統采集到的模擬傳感信號可以數字化并處理,為電子設備“感知”外部輸入源提供了極大的拓展。 打個不太準確的比方,在沒有DSP技術之前,計算機處理的數據,都是要靠人類去輸入的,很少靠傳感器直接自動采集并轉換數字信號,所以很多自動控制功能也就無法實現。 這個比喻并不精確,但一言以蔽之,德州儀器如今在消費電子芯片、傳感器領域,是絕對有全球前三甲的競爭力的。 連摩托羅拉公司搞第一代手機,也不是所有技術和芯片都由自己研發,也是用了德州儀器授權的很多專利、采購了德州儀器不少芯片和傳感器的。 但是,如果人家經營得很好,顧驁想隨隨便便跑上門去收購,那無疑是瞎折騰。 顧驁這種老陰嗶之所以盯上對方,肯定是對方有短板和漏洞在。 德州儀器如今的經營,也確實有個挺大的弊端和分歧。 那就是,德儀在半導體和CPU領域的發展思路、決心和眼光都不太好,對半導體的投入還主要停留在內存領域的競爭。而對于CPU研發、半導體工藝,都不重視。 相比之下,同時代英特爾的傳奇CEO安迪.格魯夫,則是以極大的魄力,把英特爾的全部力量All-in了進去,最終在數年之后、隨著進入90年代,徹底擠掉了德州儀器的機會。 安迪.格魯夫在這個事件中,還留下了一個膾炙人口的魄力典故:在決定All-in之前,他去了自己搭檔的辦公室,問:如果股東會今天炒掉了我們,換一批新人來當CEO,你覺得新人會怎么干? 他的搭檔想了想后回答:新人會放棄內存業務,All-in到CPU和半導體工藝上。 安迪.格魯夫:既然我們被干掉后,繼任者也會這么改,為什么我們不現在就干,自己革自己的命。 可惜安迪.格魯夫這種人,一個時代不會有好幾個。德州儀器沒能有這樣魄力的總裁,所以他們后來在這個方面競爭失敗了,才導致它“20多年股價市值才漲了10倍”。因為它只是資格老,但未來的發展遠不如英特爾。 當然,此刻的德州儀器內部,有遠見、覺得應該All-in半導體工藝的人,那也是有的,他就是后來的臺積電之父張仲謀。 張仲謀如今是德州儀器的常務副總裁,但很可惜的是,他的頂頭上司、德儀的CEO夏柏覺得All-in風險太大、而且半導體工藝占用研發資金過多,不如穩妥一點在傳感器和消費電子、數字信號處理方面多挖一點市場。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