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顧敏說了那么多困難,顧驁卻沒有在價格上讓步的意思。 他斬釘截鐵地說:“產品定價不能變,絕對不可以漲價——我有情報,任天堂的機器賣得只會比我們更便宜,雖然性能也差一點。如果我們再漲價,未來在曰本市場肯定是競爭不過任天堂的。 至于虧損,這點錢我是可以承受的。我們今年賣一臺機器,凈虧損10~15美元,但明年可能就會收窄,壓到10美元以內——根據摩爾定律,CPU和內存等核心電子元器件價格是會下跌的。 今年我們一共只賣了4個月,算它總銷量15萬臺,加上明年一整年,按照每臺平均凈虧10美元,也不會到一千萬美元的。后年我們就能實現收支平衡了?!? 顧敏想了想,用探討的語氣確認:“你是覺得,根據你說的‘摩爾定律’,到1985年,綜合生產成本就能跟銷售持平?那我們至少也是白干兩年半、凈虧1000萬。然后才開始賺錢。說不定86年還要再賣上一整年,才能把83、84虧的錢賺回來,那就相當于三年半白干了。 一款游戲機的換代壽命也就5~7年,這是可以從我們和雅達利的迭代歷史教訓推算出來的——雅達利的2600游戲機是1977年推出的,到82年圣誕節,已經顯示其機器無法運行足夠先進、滿足當下技術和玩家要求的游戲了,所以才被我們取代,這里面也就6周年不到。 如果我們也按6年算,今年推出的游戲機,到88年底就淘汰了。結果你一直到86年都在打白工,只有最后87、88兩年大賺,你在曰本市場忙活了那么多又是為誰?這不是起個大早趕了晚集么。” “就算起個大早,趕個晚集又如何,我們打入了曰本市場,建立了行業地位,稍微有點賺就夠了。留下的品牌影響力和渠道影響力,到了下一代游戲機的時候還是能用的。” 這當然是顧驁搪塞姐姐的話,因為他內心完全不是這么想的。 他的考慮是,等到85年下半年,廣場協議之后日元暴漲,到時候他天鯤家用機的兩款機型,在曰本市場就算還維持3萬/3萬8千日元的售價上,最后兌換回美元/人民幣的時候,也會暴漲很多。 顧驁的生產工廠是在大陸的,生產成本是按人民幣結算的。而CPU等核心元器件是美國采購的,用美元結算。人民幣和美元的成本,都是不會隨著日元升值而上升的,最后的銷售收入卻會隨著日元升值而升。 最多只有一些采購自曰本的內存會變貴,但售價也跟著變貴,只能說這一部分投入不賺不賠。而其他大部分硬件/生產成本占比都是暴跌。 所以,絕對不存在什么“1986年還要打一年白工”,顧驁有把握85年就把之前的低價策略的虧損完全賺回來,只要他拿得出1000萬美金的周轉資金用于承擔短期虧損就行。 而86年開始,一直到88年。游戲機和卡帶的利潤,也會明顯超過原先的預期,哪怕87.88年之后游戲機售價下調—— 下調也是必須的,因為你作為進口產品,在日元匯率暴漲的情況下,日元售價卻不變,曰本消費者也不是傻子,肯定會抵制你。 只不過,一般來說都是“日元匯率漲30%,游戲機售價只象征性跌10%”應付和尊重一下曰本消費者的情緒就好了。比如到1988年,原定價3萬的卡帶機降到2萬5出售,原定價3萬8的軟驅機降到3萬出售,曰本消費者應該就滿足了。 到時候銀座的房價最瘋狂時會漲到6000萬日元一平米,在銀座買1平的地皮,能換兩三千臺游戲機呢,這也叫錢?曰本人會在乎這種小破錢?跟房地產一比,任何工業產品都不叫錢了。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