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臺灣大開發-《明末之虎》
第(2/3)頁
聽了李嘯這么說,丁佑臉上頓是滿是希冀之色,他接話道:“如果這120萬畝甘蔗田開發出來,每年可生產192萬擔白糖,若以6兩銀子的銷售價計,則是1152兩銀子呢。刨去成本與損耗,一年可獲純利800多萬兩,實在是一筆相當可觀的利潤啊?!?
丁佑說完,頓是滿座歡笑起來,每個人都為這誘人前景,所深深打動。
談完甘蔗,接下來,李嘯要規劃開發的,便是另一項大頭利潤所在,茶葉生產。
自萬歷三十八年開始,荷蘭東印度公司將第一批中國茶葉,從福建販回歐洲,有荷蘭作榜樣,諸如英國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等等,便紛紛開始通過海貿從中國大量出口茶葉。
這些茶葉,堪比除了絲綢之外,另一項可獲重大暴利的中國產品。
以《英國海外殖民史》書中的數據為例,在1687年,也就是英國的“光榮革命”前一年,英吉利東印度公司規定,每艘從孟買到廈門的商船,回航時都應該運載150擔茶(注:英擔,112磅,50.8公斤),以每年5船計,這就是1500擔,約76噸。
據史書記載,1磅中國茶葉,在英國的售價可以高達10英鎊,約30兩白銀。這個數字換算過來,就是每擔茶葉3360兩白銀,相當于每市斤中國茶葉賣價39兩白銀。也就是說,在1687這一年,英國每艘商船回航后,就會載回價值50.4萬兩白銀的茶葉,以每年五艘船計,就是價值252萬兩白銀,總價達84萬英鎊的茶葉。
當然,從中國這邊的出口價不會那么高,根據《廣州府志》記載,以清朝廣州為例,一擔茶的出口價約在20~30兩白銀左右,均價約25兩銀,而產地采購、運費、稅金等成本卻只有每擔10兩不到,其余部分就是純利。也就是說,歐洲人將這些茶葉賣到本土,轉手就是134倍的利潤!
這簡直是販毒般的暴利!
即使后來18世紀中期后,因為印度和東南亞也開始大量產茶,導致茶葉價格大幅下降后,這相關的利潤,也從未低到10倍以下。有道是,資本家只要有300%的利潤,就能出售絞死自己的繩索,更不要說10~134倍的利潤了,這也就是為何一批又一批的歐洲商人,愿意前仆后繼的往東方趕來的原因。畢竟,用孟子的話來說,那就是,利之所在,無往而不上。
在第一次英荷戰爭后,被英國人打敗的荷蘭人,不得不放松對海權的控制,英國東印度公司得以更進一步地向遠東拓展,以更方便地從中國進口商品。從永歷二十四年,也就是康熙九年開始,英國東印度公司與臺灣鄭家簽訂通商條約,并于大員港設立商館,從此開始從臺灣采購各類產品,其中的一項大頭商貨,便是茶葉。
此后,英國從中國與臺灣購買的茶葉數量持續攀升,到了1770~1774年,英國平均每年從中國輸入茶葉4.2萬擔(約2100噸),1800~1804年,平均每年增到22萬擔(1.1萬噸),到了1860年,英國自中國輸入的茶葉更達到驚人的44萬擔(2.2萬噸)之多。
作為比較,18世紀中期英國一艘一級主力戰列艦造價不過10萬英鎊,而目前17世紀的戰列艦造價,則不過6萬多英鎊而已。也就是說,17世紀時,英國人每年用來買茶葉的錢,可以拿來造14條戰列艦!
只不過,由于清朝前期的強大,英國不敢輕舉妄動。因為這個時候,英國這個日不落帝國,才剛剛在世界范圍內確定統治地位,雄霸天下的大英帝國才不得不咬著牙,讓這些被他們看不起的黃皮猴子們,剝削了一百多年。
也就是說,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內,英國人用槍炮壓迫剝削殖民地,而中國人竟僅用茶葉瓷器絲綢之類的高檔商品,就把英國人用血腥野蠻手段從殖民地掠奪來的財富轉手拿過來,這實在是一種更為高明的剝削方式。要知道,一百多年的時間,那可是幾億兩的銀子啊。
直到英國在全世界范圍內再無敵手,且因為美國獨立戰爭讓英國大傷元氣,在白銀快要耗完之際,英國人才決定鋌而走險開始向中國販賣鴉片,以改變這種貿易逆差的態勢。
后來的結果,各位讀者自是都知道了,清政府查禁鴉片,英國遂向清廷宣戰,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但已然衰敗腐朽的清朝,無論是在作戰意志上,還是戰爭能力上,根本不是英國人的對手。從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后,中國被列強們按倒在地輪流蹂躪撕咬,開始了那段充滿屈辱與血淚,遍布彈痕與傷口的百年近代史。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湖县|
建始县|
南部县|
柳江县|
原阳县|
蒙阴县|
门头沟区|
文水县|
习水县|
隆化县|
信阳市|
太白县|
安陆市|
浪卡子县|
驻马店市|
伊宁县|
洱源县|
邯郸市|
武义县|
乐业县|
宝坻区|
奉新县|
梁平县|
平乡县|
文安县|
五家渠市|
宕昌县|
临西县|
定结县|
临沧市|
安仁县|
莆田市|
根河市|
吴桥县|
大姚县|
瓦房店市|
德化县|
曲阳县|
定日县|
土默特左旗|
建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