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功勛授田-《明末之虎》
第(2/3)頁
4、每十戶人家,設一名里長,由年長且品德端正者擔任,平時由里長負責保管耕牛,分發農具種子,以及協調這十戶人家之間的日常沖突,傳達上官命令,督促納稅等事項。同時,再從這些里長中,按不同村落聚集的位置,選出一名村長。而這些村長里長,皆屬于赤鳳衛的半官方性質的管理人員,平時受到當地鄉鎮的民政所監管。
5、每戶人家,從明年開始,一畝地收一斗糧,一年收夏秋兩次,以實物交納,不用折成銀子,而到了后年,則一畝地收二斗糧,一年收兩次。自此以后,永為定例,再不增加糧稅。
許秀清言畢,立刻引發了臺下民眾的熱烈歡呼,高喊李大人萬歲的口號不絕于耳。
臺下每戶軍兵家屬,都用熱烈欣喜的眼光,看著正在臺上微笑端坐的李嘯。
李嘯給軍功將士的諸多優待,讓這些軍兵家屬們,每個人在心中,都更加堅定了追隨李嘯的心愿。
而其他新加入赤鳳堡的流民家屬,則在羨慕之余,個個在心里發誓,以后也要讓自家孩子好生努力,當上戰兵,為李大人效力,為家庭爭光,讓自已家也成為處處受到優待與尊敬的的戰功軍屬家庭。
李嘯笑著向臺下的百姓們揮手致意,看到自已的政策,能受到百姓們的擁戴,他心下亦是莫名的歡欣。
中國歷代王朝傳統的村鎮鄉紳管治,被李嘯以這種方式,改變為與后世相仿的鄉鎮制度。李嘯確信,通過這樣的手段,應能對鄉村治理,實現強有力的管控。
而這個納糧稅的數字,則是李嘯仔細計算過的。
在登萊地區,每年秋分之后,可種冬小麥,至明年5月成熟。隨后在谷雨或芒種之間,便可種更耐鹽堿的甜高梁,到復種小麥前可成熟收割。這樣一來,每戶農家一年可有兩季收獲,這就是李嘯決定一年收兩次糧的做法依據。
而按明朝的種植水平,若是上等良田,一畝地可產小麥8至10斗,高梁產量略大,可產10至12斗左右。而按赤鳳衛這些中下品質的田地,平均來算,一畝田地,估計可產小麥5至6斗,高梁7至8斗左右。
這樣一來,按最低產量算,每戶軍屬人家,一年可產小麥200斗,高梁280斗,糧食總量為480斗,李嘯的糧稅政策,并沒有要求限定品類,也就是無論是小麥還是高梁,只繳納160斗糧,就算完成了稅收任務。這樣一來,每戶人家上繳的糧食,只占了每戶產值的三分之一,比起明朝普遍的過半糧食上繳,實在是太優惠了。
這樣的話,普通流民家庭,因為每戶只有20畝地,則是每年只繳納80斗糧食便可。
而且農戶如果努力改善土地質量,大力施肥精耕細作的話,一年糧食總產量絕對會大幅提高。這樣一來,糧稅負擔便會更輕省。
而分下這些田土,對于李嘯軍來說,意義也是重大。可以說,是為李嘯軍將來在其他地方進行統治與管理,提供了一個有效可行的模板。
可以很容易算出,到了后年糧食生產走向正常化后,赤鳳衛每年可為李嘯提供6.4萬石糧食,由于現在有了大量的魚肉補充,每人每天的糧食消耗已降為每人一斤,足以供應赤鳳衛與鐵龍城的2萬余人一年多時間的糧食開銷。
當然,這樣的算法,沒什么太大意義,畢竟宣府鎮的金湯城軍兵和百姓,還沒計算在內,并且李嘯日后要招募更多兵員和流民的話,這些糧食還是很快就會出現不足。
擺在李嘯面前的道路,依然曲折不平,充滿未知。
許秀清一臉笑容地望著下面群情振奮的新農戶們,又繼續大聲說道:“各位,現在下發之田土,為我軍公田。爾等不得棄耕,不得轉賣,如確有家屬不愿或不能耕作,可交還地契至民政司,由民政司重新安排新戶耕作。各位聽明白了嗎?”
“明白!”下面又是一片歡欣的叫喊。
“好,下面開始下發地契,請聽到名字的,上臺來領取地契。各位注意了,這可是擁有田土的重要憑證,需得好生保管,若萬一有遺失,需立刻到農牧司補辦。”許秀清大聲說道。
“大人,我們知道了。”臺下又是熱烈的叫喊。
隨后,1500戶家屬戶主,喜孜孜地走上臺前,從農牧司人員手中,接過早已制作好的,六開大小,用厚實牛皮紙寫了田地地界和戶主姓名地契。各家的戶主,都是小心翼翼地將地契揣入懷中。
李嘯看到,下發田契后,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喜悅至極的笑容。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琼海市|
当涂县|
孟连|
宣武区|
台北市|
疏勒县|
锡林浩特市|
福安市|
雷州市|
洞口县|
叙永县|
苗栗县|
通榆县|
新乡县|
凤庆县|
东乡族自治县|
阿拉善盟|
安吉县|
同江市|
香格里拉县|
景宁|
房产|
东乌|
黑山县|
淮北市|
游戏|
柏乡县|
榆中县|
绥阳县|
黄石市|
长海县|
温泉县|
乐业县|
常熟市|
临武县|
长春市|
灵川县|
石景山区|
江北区|
乌兰察布市|
三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