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曹操是個梟雄。 他能一統中原,橫掃北境,靠的可不僅僅是譙沛武人的勇武,是潁川才俊的支持。 更不是僅僅憑著運氣。 他本人的決策力、判斷力、洞悉力、智謀、乃至于臨陣應變能力…在當世無出其右。 如此一個人物,又是如此重要的襄樊,他豈會沒有第二層部署? 沒有防患于未然? 曹操早就想到,倘若襄樊的局勢動蕩到已經無法挽回? 那關羽當如何?他勢必孤注一擲強攻襄樊。 他甚至想到了最壞的情況。 那就是他曹操無法第一時間回援。 這種情況下,如何保住襄樊,乃至于反敗為勝,就是一個并不輕松的問題了。 而這,就要看曹操的部署。 曹操特地派遣五子良將之首的于禁在汝南屯兵,派高覽(演繹中死在長坂坡,歷史上并無記載,故以他尚在)在許昌駐軍,更是在赴漢中時,暗中交付給張遼兩封錦囊。 其中一封是孫權大舉來犯時的應對。 內容唯獨四個字——“賊至,乃發!” 也正因為這四個字,造就了張八百擊穿孫十萬的壯舉。 至于另外一封信,就沒有這般簡練。 曹操列舉出了三種情況。 其一是漲水期時,倘若襄樊局勢有變。 那么張遼按兵不動,調于禁從汝南迅速的馳援襄樊。 其二是枯水期時,同樣的假設,這次便是于禁按兵不動,由張遼迅速的從合肥趕至襄樊,坐鎮襄樊,將合肥的統帥一職交同為五子良將的樂進。 其三是漲水期時,倘若襄樊局勢有變,孫權同時大舉來犯,曹操的部署是,張遼赴襄樊,于禁進合肥。 如此也能看出,曹操對于襄樊的看重程度。 而如今的局勢,是第二種情況,前有張八百大破孫十萬,后又枯水期來臨,合肥的壓力無疑驟減,這種時候孫權不可能組織兵馬進犯。 當然,這種時候本該張遼率兵進攻濡須口。 漲水期、枯水期的變幻,往往標志著魏與吳攻守之勢的轉換。 事實上,張遼本打算進攻濡須口的。 可…誰曾想,突然曹仁暈厥,曹純殞命的消息傳來。 張遼當即做出決定,放棄進攻濡須口,靜觀其變。 而這也只是靜觀其變。 畢竟…曹仁暈厥,襄樊城內還有滿寵,還有呂常,還有趙儼,還有牛金…再不濟,江夏也還有那個“鐵壁”文聘。 有他們在… 襄樊的局勢穩如泰山,還不至于崩盤。 可…誰曾想,就在張遼收到第一封急件不久,第二封急件接踵而來。 ——文聘沒了,滿寵沒了,牛金沒了,呂常也沒了。 ——諾大的襄樊,如今就剩下一個趙儼! 這又豈不是曹丞相所說的“襄樊局勢有變”… 當即張遼就交接給樂進合肥的統兵之權,他本人則率一干親衛趕夜路,到壽春。 水路無法行船,他們一行就駕馬趕至襄陽,總算還不晚。 趙儼看到張遼,眼睛直接就怔住了,他難以置信。 前段時間還“八百破十萬”、“威震天下”讓那東吳小兒止啼的張文遠竟出現在了襄陽。 更意外的是,張遼還帶來了消息。 “夏侯大將軍已經急召于禁將軍、高覽將軍,曹彰公子…如今,他們已經齊聚許都,不日大軍就會馳援襄樊。” 張遼的話像是本身就帶著一股成竹在胸的氣場。 宛若整個局勢始終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云長傲氣不可一世,勢必乘勝進軍,丞相一早就為他設下天羅地網,只等他抵達樊城,我等十面埋伏,勢必生擒于他!” 這… 趙儼眼珠子一轉,連忙問:“是樊城?不是襄陽么?” 呵呵… 張遼笑了,是淺笑。 他又一次展現出了一位卓越的統帥才有的大局觀。 以及…那唯獨是老鄉,是摯友才會對關羽的了解。 “一條荊江將襄樊分割,襄陽在南,樊城在北,在云長看來,縱是攻下襄陽,還需取樊城,可若是攻下樊城,襄陽不攻自破!” 言及此處,張遼頓了一下,他語氣篤定。“云長何等孤傲,他一定不會真攻襄陽,他勢必會取樊城…會將軍營駐扎在樊城與宛城之間,意欲斷了襄樊一切的補給!” “如果是別人,絕不敢這般孤軍深入,可如果是他,一定會這么做!” 最了解山西人的不一定是山西人,但一定是關羽的老鄉。 張遼太了解關羽了。 事實上,歷史上的關羽,哪怕是在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時。 他那關家軍的駐軍軍寨,也從來不是在荊江以南,那靠近江陵的地區。 而是在荊江以北,在宛城與樊城之間。 當世之中,也唯獨只有關羽會如此霸道,會如此不把曹魏放在眼里。 就算是十面埋伏。 或許在關羽的眼中,是他關羽一人,將這十面人統統給包圍了,就差喊一句,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呼… 此刻的趙儼長長的吁出一口氣,他感慨道。 “原來一切都在曹丞相的掌握之中。” “福禍相依…”張遼的語氣一如既往的嚴肅與森然,“禍事,一旦用好了,也會變成大好事兒,此戰,吾等勢要擒住那關云長!” 說話間,張遼的眼眸中帶著光…是勇武的光芒。 在他看來,“山西第一勇烈”這個稱號,他一定要親手從關羽的頭上奪過來。 ——『抱歉了,摯友!』 ——『咱們兄弟各為其主,這次就好好的斗上一場吧!』 … … 成都,諸葛府。 油燈已經燒殘了,灰白的晨光稍稍透進來,諸葛亮與劉備看過關麟的第二封答卷后。 討論了整整半夜。 可兩人的精神不見絲毫的委頓,依舊跪坐于竹席之側聚精會神。 諸葛亮第二道考題是,蜀中商賈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當如何解? 而關麟的答案很簡單,只三段。 第一段——“民富國強!” 第二段——“成立商務署,收取商業稅。” 第三段——“蜀中商賈可憑自愿加入商務署,同時,凡是加入商務署的商賈,大肆提高其地位,卻要服從于商務署的管轄。非商務署中商賈,不得私自經商,發現者嚴懲不貸。” 這三段其實很簡單。 關麟是看到考題后,稍加思索就寫出來的。 事實上,在華夏歷史進程中,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會出現商人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的情況。 就比如西漢末年時期,各大家族兼并土地,哄抬物價,嚴重影響到經濟運行。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