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終是踏上天青頂的正路,最終走向了那天青頂的正道。然而隨著行程的深入,余年輕嘆這次山途上的險情比之前更加扣人心弦。有的路段,石道狹小如絲,能容納一人而過,且外側便是那神秘莫測的懸崖深潭,更令人心驚肉跳的是,其中一段石板路,從下往上看去,仿佛是憑空粘附在那陡峭的懸崖峭壁之上,無論左右,皆無依靠。 縱然是少年膽識過人,面臨如此險峻之境,初次見到也難免心生畏懼。尤其是當他踏足于懸崖中的石級時,只見四周層巒疊嶂的群山如海嘯般呼嘯而來,那壯觀的氣象,使得這位初入天青頂的年輕人難以抑制內心的敬畏之情。 據齊南華所言,當初于此開辟山路之際,見此地山勢險惡無比,無一立足之地,開鑿路徑難上加難。正當眾人一籌莫展之際,一位前輩在這利刃切割過的巖石峭壁上,運用法術創造出了一條蜿蜒回環的石階。 在將近天青頂之時,山風驟起如狂瀾,云霧升騰而起,余年頓覺全身生涼。然而當他抵達天青頂峰之時,竟意外地感受到了身上再度沾染了山外那份溫煦宜人的春季氣息。正如陸英朝之前所述,此地確如人間仙境般,滿山秀美,瑤草碧綠,展現出一幅生機盎然之景觀。 一踏入天青頂,老道士迫不及待地環視四周。眼前的門坊乃以大理石精雕細琢而成,寬廣宏偉,墻體高聳入云,圖飾精美絕倫,宛如騰龍駕鳳,氣勢恢宏且壯麗。右側所書者為:浩蕩正氣盈天;左側則刻著:濯厥英靈振古今;上方更有四個大字的橫批:天地清明。 門坊前矗立著兩只威嚴肅穆的雄獅,形態逼真如生,乍看之下如同真物,仿似隨時會向過往游人飛撲而來。此雙怒目驚瞪四方來客,似是敞開巨口吞吐天地精華,僅是遠觀一眼,便足以讓人心驚膽戰,魂不守舍。 “果真是仙境神居,巍峨壯麗,僅此一道山門便如此氣勢磅礴。”余年凝視著這座寬廣的山門,目光穿梭于門兩側的對聯之間。又險些被鎮守山門的石獅嚇倒,心緒不安,輕拍胸口急忙將目光轉向別處,順著目光往門坊里瞧去,一條通向山頂的漫長玉石階梯如巨龍盤旋于青山之上,階梯末端便是云煙繚繞中的一片山頂,那里時時刻刻風云突變,卻始終若影若現地透射出光芒閃爍,彌漫著濃郁的靈氣。 無愧為仙門大派,其氣象萬千,浩渺無邊,宛如身臨駕馭天地之巔的奇境。 余年熱血沸騰,難以自抑,若能投身于這般仙岳門派,必將叱咤風云,或許在未來,亦有可能成為駕馭飛劍、斬妖除魔的仙門英雄。 少女亦為眼前的壯觀景色所震懾,她雖初次踏足天青頂,之前僅聞四方山其乃三門之一,卻不知這三門究竟何等威勢,今番親臨,果真是壯麗無比,僅是一道山門便如此氣勢磅礴,那主殿所在之處豈非更加巍峨雄壯呢? 她瞥了一眼身旁激動不已的余年,不像他那樣直接夸張地表達心中的震驚,只是悄然咽下一口唾沫,沉默不語,顯得頗為拘謹。這與她平日里活潑好動的性格截然不同。 唯有那老道士,來到山門前輕輕撫摸著玉石所鑄的山門,目光在每一處細節游走,接著又輕觸鎮守山門的石獅頭部,目光轉向臺階遠處,似乎渴望穿透這漫長的步道,一窺盡頭。未待陸英朝做任何提醒便已率先踏入通往四方山仙門的臺階。 余年見狀,緊隨其后。楊晴徐徐跟進。 陸英朝見狀,疾步追上,這天青頂大殿的三千臺階尚藏諸多禁制,若貿然進入,必定會遭護山大陣反彈。 然而老道士與余年等人毫不理會,自顧自地在前方行進。 齊南華追上陸英朝,低聲說道:“那位前輩既喊師伯為師兄,能有如此高的輩分,自然無需擔心。” 陸英朝回頭望了齊南華一眼,心中糾結。 先不說余年和楊晴二人,僅老道士一人便不能讓他貿然冒險,盡管老道士確系四方山流落在外的弟子,且已多年未歸,不知是否知曉有護山大陣之壓迫,若因此受挫,恐我等還需背上招待不周之罪。 陸英朝決定阻止老道士等人冒險,但尚未開口,便見老道士攀登至某段臺階后便止步,余年和楊晴正疑惑之際,老道士手結一道法印,口中低喃一串深奧的咒語,頃刻間,三人體前的空氣中泛起一股漣漪,宛如輕紗揭開的一處缺口,缺口周圍波紋涌動,閃耀著真實霞光。 缺口之內的景色與外界并無二致,仿佛在他們面前設立了一道透明屏障,只不過在老道士咒語念畢之后,這道屏障為之打開一處缺口,供他們通過。 玉石臺階三千級,一步一行一生輝。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