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游戏软件,类似车行168的软件,单机游戏内购破解平台,今日打牌财神方位查询老黄历

小學數學平均數說課稿

時間:2022-05-28 14:18:39 小學說課稿 我要投稿

人教版小學數學平均數說課稿(通用12篇)

  作為一名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么什么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學數學平均數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小學數學平均數說課稿(通用12篇)

  小學數學平均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統計》認識平均數的第二課時,完成課本第43頁例2及練習十一3、4、5題。本例通過求兩支籃球隊的平均身高,比較這兩支球隊的身高情況,使學生理解:一組數據中的個別數據不能反映其總體情況,應該用一個統計量來描述這組數據的總體情況,并和其他組數據進行對比,平均數就是這樣的一個統計量。要比較兩支籃球隊的身高情況,一個一個地比非常麻煩,而且不容易比清楚。所以要先求出兩個球隊各自的平均身高,再用兩個平均身高進行比較。通過此例,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這部分內容是在已經認識了簡單的數據整理方法和簡單的統計圖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初次學習簡單的平均數,為以后學習較復雜的平均數打下基礎。本節課是學習了平均數的第二課時,是在學生已經初步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及求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

  從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來看,教學中更應該強調學生對平均數的意義的理解,體會平均數在統計中的作用,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充分感受到平均數的作用,從而產生學習了平均數的需求。

  基于這樣的認識,教學中我沒有只停留在“簡單地給出若干數據,要求學生計算出它們的平均數”上,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為:

  1、在豐富的具體問題情景中感受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并通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和區別不同組數據的總體情況這一統計學上的意義,鞏固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2、在應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認識統計與生活的聯系,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和實踐能力。

  3、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和能力,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起學習數學的信心。

  平均數是統計中常用的一種特征數,它能反映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廣泛。所以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體會平均數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和區別不同組數據的總體情況是教學的重、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由于平均數數意義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容易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我根據學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認知原理,積極創設真實的,源于生活的問題情景,采用多媒體教學等有效手段,以自學、引導為主,輔以直觀演示法,設疑激趣法,討論法。向學生充分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的全過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

  在學法指導上,我努力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觀察、猜測、操作、比較、分析等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發現、建構數學知識。通過小組合作中的互相討論交流,讓學生從中學會與人交往,傾聽同伴的意見,解釋自己的想法,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并還讓學生自我反思,自主評價,以提高解決問題和綜合概括的能力。

  五、教學過程預設:

  (一)、情景導入:

  1、師:孩子們,今天早上我一進辦公室,小組長就拎著各組的“戰利品”來邀功,都說自已小組收集的瓶子最多,為了公平評出優秀小組,我把每組收集的瓶子統計一下:大家來看統計表:

  略

  2、提問:

  (1)、從這個統計表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2)、第四組最多,能說第四組最優秀嗎?為什么?你認為該怎樣比?

  3、教師小結:

  大家說的對,我們用總數來比是不公平的。我們要用平均數來比每組的實力,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了平均數。

  (從學生生活入手,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一開始就進入興奮的學習狀態。通過解決問題,學生自己引出平均數,既復習了上節課的求平均數的方法,也讓學生感受到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意義,產生了學習的迫切需求。)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2:

  (1)出示例2情境圖:我校舉行籃球比賽,我們來看些隊參加了比賽?從哪兒可以看出開心隊的實力更強一些?

  (2)、在一場籃球比賽中除了技術因素以外,還有什么因素也比較重要?(場上哪一個隊的身高占優勢)我們能根據隊員的身高來作出判斷嗎?

  出示統計表及自學提示:

  ①根據統計表,了解相關信息。說一說從統計表中你看到了哪些信息?

  ②猜一猜:哪隊的平均身高高一些。

  ③想一想:怎樣比較兩支球隊的平均身高情況?

  ④算一算:兩支球隊的平均身高分別是多少?

  提示:要先算出每支球隊的總身高。

  自主完成計算過程。

  交流計算結果。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多關注學困生的理解程度,做到心中有數,必要時做以輔導。

  3、交流反饋。

  找個別學生匯報從統計表中了解到的信息?

  猜一猜:哪一隊的平均身高高一些。

  請幾名學生說出自己的猜想結果,并說出自己的理由。

  師點撥:我們在猜想的時候,要遵循一定的原則,要切合實際,不能漫無目的的亂猜,要注意猜想的正確性。

  想一想:怎樣比較兩支球隊的整體身高情況?

  求出兩個球隊的各自的平均身高,用兩個平均身高進行比較。

  算一算:兩支球隊的平均身高分別是多少?

  找兩名學生上臺板演,并向大家做以講解。

  4、教師點撥:

  A、講評算式。

  B、根據學生列出的算式,總結出:總身高÷人數=平均身高。

  教師總結:

  同學們,我們在求平均數的時候,要根據具體情況,先求出總數,再根據人數的不同,求出平均數,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教學時,先出示兩支籃球隊的身高統計表,讓學生根據統計表說一說誰最高,誰最矮,怎樣比較兩支球隊的整體身高情況,引導學生利用平均數這一統計量進行比較。學生在例1已經學會了求平均數的方法,可以讓學生自己進行計算。通過計算使學生看到:雖然歡樂隊中的王強是兩個隊中最高的,但歡樂隊的總體身高情況不如開心隊,由此體會平均數是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的一個很好的統計量。)

  (三)、鞏固練習。(10分鐘)

  1、基礎練習。

  練習十一3、4、5題

  第3題,也是一道實踐活動題,通過收集、整理數據、計算平均數等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統計能力。

  第4題,讓學生根據甲乙兩種餅干第一季度的銷量統計圖,先比較它們第一季度月平均銷量的多少,然后分析一下乙種餅干銷量越來越大的原因,讓學生初步體會統計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挖掘數據背后隱藏的現實原因。第三小題是開放題,讓學生根據統計圖進一步發現信息,如學生會發現兩種餅干二月份的銷量是相同的,但甲種餅干的銷量逐月下降,乙種餅干的銷量逐月上升,也可以預測一下兩種餅干下個季度的銷售情況。

  第5題,要使學生明確,王叔叔走的路程分為4段,一共騎了3天,而所求的是平均每天騎的路程,所以除數應是3而不是4。

  2、下面是便民超市全年某種餅干的銷售情況統計圖,請你算出平均每個季度的銷售量是多少。

  (2)看到這個統計圖,你想對超市的經理說些什么?

  3、拓展練習:小紅語文、數學的平均分為97分,語文、數學、英語的平均分為95分。小紅英語是多少分?

  (四)、課堂總結(1分鐘)

  同桌相互談談本節課的收獲。

  (五)、課堂檢測:(5分鐘)

  1、填空:

  某校學生在希望工程獻愛心的活動中,省下零用錢為貧困山區失學兒童捐款,各班捐款數額如下(單位:元):99、101、103、97、98、102、96、104、95、105則該校平均每班捐款為()元。

  2、小方用計算機打一份稿件,上午3小時打了14405個字,下午2小時打了9840個字。他平均每小時打多少個字?

  3、下面是某地上半月平均氣溫統計表

  略

  (1)、從上面的統計表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請你計算一下,上半年平均每月氣溫大約是多少攝氏度?

  (3)、預計一下7月份的平均氣溫大約會是多少度?

  六、教學建議:

  1、加強學生對平均數在統計學意義上的理解。

  2、應充分發揮教學用具的作用。

  3、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進行教學。

  4、應創設具體的情境,使學生體會平均數的作用。

  5、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小學數學平均數說課稿 篇2

  一、教學內容

  今天我要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平均數》,設計本課我遵循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依據《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環節進行說課。

  二、教材分析

  隨著科學技能和數學自己的生長,統計學已經成為當代數學要領的一個緊張部門和應用數學的緊張范疇。新課標中也將“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擺設為一個緊張的學習范疇,夸大概造就學生從統計的角度思索題目標意識,緊張途徑便是要在教學中著力展示統計的遍及應用。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學習選擇統計量描述數據特征知識的開始,是進一步學習統計知識的基礎,這節課通過夾糖比賽的情境,引導學生算出“哪個隊獲勝”的問題,展開對平均數知識的學習。因為平均數是常用的統計量,本單元教學平均數,包括平均數的意義和算法,教學平均數的目的不限于求平均數,更在于用平均數進行比較,用平均數描述、分析一組數據的狀況特征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從生活實際中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理解“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方法,能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3、使學生能根據平均數簡單地分析問題,理解平均數能較好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過程與方法:通過創設情景和學生自主探究,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正確,全面地看待問題,同時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親密聯系。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難點: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并能根據平均數簡單地分析問題。

  五、說學情

  用平均數表示一組數據的情況,又直觀、簡明的特點,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體重、平均成績等。對于這些名詞術語,學生經常聽到,并不陌生,但其真正含義、在統計中的作用以及計算方法,學生卻并不明白。由于學生已經具備平均分的基礎知識,所以應著重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學生能容易列出算式進行計算。

  六、說教法

  本堂課,我倡導師生平等、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教師為學生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通過師生互動式的討論,使學生充滿學習新知的欲望。為學生提供直觀、形象、易于操作的學具,使學生樂于探究,并從中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應即時的引導學生,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使他們在合作與討論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并能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七、說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對平均數的需求。

  通過進行夾糖比賽的激烈場面,男生隊和女生隊比夾糖的總數,有的同學說人數不同的情況下比總數不公平,通過學生激烈的爭論,適時引出在總數不同的情況下,通過什么數據來比較兩人的總體水平。從學生喜愛的課外活動入手,創設這樣的情境不僅吸引了學生的興趣,貼近了學生的生活,也能達到引出平均數的效果。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新課程提倡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使學生主動探究知識,這樣學生獲得的新知更有意義。在了解學習內容之后,我便提出兩個問題:

  1、什么是平均數?

  2、怎樣求平均數?

  讓學生帶著問題開始學習。通過動手移一移,讓學生觀察平均數如何產生的,引導學生對于數據較小時通過“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數,然后通過課件演示加深學生對移多補少的理解,后面制造困難加大數據量,讓學生產生數據大時不能采取移多補少的方法而改用計算的方法,自主討論探究方法,引出總數÷份數=平均數的計算方法。通過探究和計算,得出男生隊和女生隊的平數,進而引導理解平均數的現實意義——進行不同組數據的比較。同時,探索出平均數比一組數據中最大的數小,比最小的數要大,方便學生理解和實際應用平均數解決問題。

  (三)、課堂練習

  在學生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和理解平均數意義之后,使學生通過解決問題,更進一步加深對平均數的理解和應用。

  (四)、總結回顧

  回顧整理一節課知識,充分讓學生說一說,你收獲了哪些知識,教師可以在學生表述后將知識梳理好,統一展示。

  (五)、作業:練習二十二1、2題。

  小學數學平均數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

  本節課是《數據的分析》中第一節內容,主要讓學生認識數據統計中基本統計量,是一堂概念性較強的課,也是學生學會分析數據,作出決策的基礎。本節課的內容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能直接指導學生的生活實踐。

  (二)教學的目標和要求

  知識目標:理解算術平均數、加權平均數的含義,掌握算術平均數、加權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明確算術平均數、加權平均數在數據分析中的作用。

  能力目標:會計算一組數據的平均數,培養獨立思考,勇于創新,小組協作的能力。

  情感目標:體驗事物的多面性與學會全面分析問題的必要性,滲透誠實、進取觀念,培養吃苦創新精神。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覺得本節課的重點是:

  教學重點:算術平均數、加權平均數的概念以及其計算和確定方法。

  教學難點:平均數的計算,加權平均數的理解和運算。

  二、學生分析

  1、學生與教材

  (1)小學已學過平均數。

  (2)生活接觸過平均數。

  2、學生的特點(心理正處于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

  (1)他們一方面好奇心強,愛說愛動、爭強好勝、學習的動力多來自興趣激情,收獲多來自“無意注意”。

  (2)另一方面,他們的自覺性差、自控能力弱、情緒起伏較大,動力和效果都不穩定。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三、教法

  為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體現循序漸進與啟發式的教學原則,我主要是以問題的方式啟發學生,以生動有趣的實例吸引與激勵學生;在整個過程中采用情境教學法。同時,注重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與小組協作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主要以學生“探究思考~小組討論~相互學習”的學習方式而進行。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整個探究式學習過程充滿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體現了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

  四、學法

  數學作為基礎教育學科之一,轉變學生數學學習方式,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而且有利于促進學生整體學習方式的轉變。我采用著重于學生探索研究的啟發式教學方法,結合師生共同討論、歸納。在課堂結構上,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設計了以下6個成次的學法,①引入概念、②形成概念、③例—深化概念、④鞏固新知、⑤總結反思、⑥自主探究,它們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從而順利完成教學目標。接下來,我再具體談一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五、教學程序及設想

  (一)引入概念

  長期以來,很多學生為什么對數學不感興趣,甚至害怕數學,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數學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太遠。事實上,數學學習應該與學生的生活融合起來,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讓他們在生活中去發現數學、探究數學、認識并掌握數學。

  首先由學生的平均成績、平均年齡引入,復習算術平均數的求法,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形成概念

  在學生計算出以上問題的平均數后,小組討論研究,看誰做的對,學生得出自己的見解后,老師提問,然后引導對比分析以上兩個問題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從而討論歸納出加權平均數的概念。

  (三)深化概念

  接著以所學知識解決一個實際問題,一個很貼近實際的應聘問題,第一問設計很簡單,用算術平均數易求,接著出示第二問,給每個數賦上“權”,讓學生探討用剛剛學到的知識解決,學生都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感覺,這樣學生就很容易深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四)鞏固新知

  使學生達到對知識的深化理解,從而達到鞏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設計了一組即時訓練題,通過學生的討論研究,真正掌握算術平均數、加權平均數的計算方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加深了對新知識的鞏固和提高。

  (五)總結反思

  由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習的主要內容:

  ⑴算術平均數、加權平均數的概念。

  ⑵算術平均數、加權平均數的計算和確定方法。

  讓學生通過知識性內容的小結,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盡快化為學生的素質;通過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并且逐漸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個性品質。

  (六)自主探究

  學生經過以上五個環節的學習,已經初步掌握了算術平均數、加權平均數的計算和確定方法,有待進一步提高認知水平,因此我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設計了有層次的訓練題,其中包括了必做題和選做題,留給學生課后自主探究,這樣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和余地,這樣也充分反映了新課改的精神,就是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以上是我教學的設計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努力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把這些生活中的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能加以解釋和應用它,真正體會數學的實際作用。

  小學數學平均數說課稿 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豐富的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并通過操作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2、使學生在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和合作的意識與能力,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掌握求簡單數據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教學準備:

  學具(桃子圖片)。

  說教材:

  “統計和平均數”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六冊的內容。這一教學內容在小學數學與傳統教材相比,新教材明顯在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概念上加重了份量,因此,我在設計教學預案時,努力通過具體問題情境的呈現,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中,讓學生在認知沖突中逐步感受到求平均數的實際意義和價值,并啟發學生探索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

  教學流程:

  一、 創設情景,理解平均數

  1、故事引入。

  2、小組合作(擺、移、說)。

  3、匯報(邊說邊擺)。

  4、引出并理解平均數。

  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結合情景,引導學生歸納求平均數的方法

  1、移多補少法。

  2總數除以份數等于平均數。

  三、習題鞏固,深化新知

  1、算平均每天走多少千米?

  時間 :第一天第二天 第三天第四天

  米數 : 45千米20千米45千米50千米

  (1)估一估他們這四天平均每天走了多少千米?

  (A、比20千米少B.比50千米多 C.在20千米—50千米之間)

  (2)計算驗證,引導明確平均數的特點。

  2、對唐僧師徒除妖表現進行打分,孫悟空得了50分,唐僧得了20分,豬八戒和沙和尚一共得了50分,他們平均每人得了多少分?

  下面是豬八戒和沙和尚計算平均得分的情況,他們誰算得對?為什么?

  沙和尚:(50 20 50)÷3 豬八戒:(50 20 50)÷4

  3、過大河時,河水旁邊立了牌子“大河平均水深166厘米”,唐僧身高172厘米,他能安全地從河里走過?

  四、全課小結

  通過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它也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以往在教學平均數的概念時,教師往往把教學重點放在平均數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視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基于這一認識,我在設計中突出了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為什么要學習了平均數,注重引導學生在故事中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在比較、觀察中把握平均數的特征,進而運用平均數解決問題,了解它的價值。這節課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情境,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通過故事引導學生展開交流、思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深刻認識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在學生的討論中,感受平均數是實際生活的需要,產生學習“平均數”的需求。

  二、探究學習,理解平均數意義和歸納求平均數的方法

  分桃子活動從多方面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每一位學生主動從事數學活動,讓學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數的方法。一種是先合再分,一種是移多補少。由于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學生中有一部分已經知道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數;還有一部分數感較強的學生,能夠根據提供的一組數據感覺出平均數大概是多少;而用總數除以份數得到平均數的計算,也不難,學生肯定會有這種思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自主探索,找到求平均數的方法,再小組合作學習,互相將自己探索的方法交流,達到共識。學生雖然求出了平均數,但概念也是非常模糊的,平均數”的概念比較抽象,很多人對平均數的含義不理解。移多補少對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很有幫助,讓學生在移多補少中建立平均數的表象,通過學生移一移、說一說,教師直觀板書,從感官上理解平均數的由來,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三、練習有坡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發展

  練習在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是必須的,但新課程的背景下,練習也要注入新的內涵,在進行基本訓練的同時,努力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發展。第一個層次是鞏固新知求平均數,通過先估計再驗證的方法使學生感知平均數的區間,從中滲透估算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第二個層次是通過計算4個人的平均分而只給出3個數據,目的讓學生進一步感受計算平均數時,總數要與份數相對應;第三個層次是課件設計通天河橫截面圖,讓學生直觀辨別平均數是一個虛擬數。

  四、拓展延伸,讓數學回歸生活

  課堂小結時,給教師表現打分及計算平均分再次強化了本節課的知識;體現了平均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 , 又得到了這節課的真實信息的反饋;作業的布置是對課堂的拓展延伸 , 進一步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生活中的平均數的興趣。

  五、不足與遺憾之處

  一是在學生合作交流的細節上還要落到實處。教學中在小組合作、同桌討論之前缺少足夠的.獨立思考的時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參與的程度還不完全均衡。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今后教學中要對小組合作給予必要的組織和引導,面向全體,關注個別差異,注重組際之間的評價,把合作學習的每一個細節落到實處,這樣才能實現學生間的協調互助、共同發展;二是教師對課堂中的生成問題處理不夠靈活。教學中我們應順應學生的認知需求,因勢利導,讓我們的教學富有靈性;三是教育要以促進人的發展為本,本節課中缺少對學生潤物細無聲的人文感染,要加強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注重對學生的人文思想教育 。

  小學數學平均數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和目標確定

  教材在“簡單的數據整理”之后編排了“平均數”這一課,可以看出平均數與統計知識間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可以說,平均數是統計知識中的一個信息數,讓學生通過實驗、猜測、探究等活動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這對學生應用平均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今后學習復雜的統計知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課標明確指出“估算能力、統計概率的思想和方法已成為未來公民必備的常識。”依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本課的知識特點和學生認知能力情況,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如下: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合作探索中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感知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應用。

  2、培養學生參與、體驗、應探究意識,提高學生構建和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3、滲透“移多補少”“估算”等數學思想動態的分析和解決問題,體驗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數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平均數的應用。

  二、教法、學法

  教法和學法是體現在教學過程中的。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拫據這一基本理念和本課知識學生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因此我采用嘗試教學法為主。激勵、演示、遷移為輔的教學方法。學生采用觀察分析、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這節課中,老師準備了實物投影片、大小一樣的4個水杯等教具;學生4人一組準備大小一樣的4個水杯等學具。

  三、教學流程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環節如下:

  設疑激趣→實驗探究→應用拓展→回顧小結

  下面我從這四個環節談談我的教學設計

  第一環節:設疑激趣

  采用淡話導入,問學生從小學一年級到現在,學過哪些帶有“數”(板書:數)這個字的數學知識,學生通過說發現數學真和“數”這個字聯系緊密,于是設疑: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個和“數”這個字有聯系的數學知識,它是什么呢?老師想,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自己發現這個秘密。你們有信心嗎?本環節學生談的過程,就是整理原有生活經驗的過程,激活初步形成的數學思想,為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做知識上、方法上、情感上的準備。

  第二環節:實驗探究(分二步進行)

  第一步、動手實踐,感知均等。

  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把桌上4個不同高度的水杯的水倒勻,鼓勵學生用最少的次數,最快的速度完成。

  學生充分活動后,小組匯報實驗過程時,請完成最快的一組到前面邊演示邊談談怎樣快又準的分均,從而滲透移多補少、巧合均分的思想,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步:估計預測,探究解疑。

  讓學生估計一下現在水面的高度,并把這個數記下來。那準確的高度是多少呢?讓學生探究解決。預計學生會用尺子量,或先求總高度,再求每杯水的平均高度。學生得出結論后,最好選擇有差異的兩個小組匯報并板書,在討論中達成共識。在肯定學生的方法后,讓學生看板書說想的過程。教師再讓學生說4厘米怎樣得來的?通過這樣的強化,學生明確4厘米就是把4杯水的總高度平均分成4份,就求出每杯水的平均高度,我們可以叫它什么數呢?(板書:平均)讓學生再談談對平均數的理解?由此揭示課題,突破重點。

  本環節讓學生在實踐、猜測、探究中親歷親為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構建數學知識的能力。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目的是降低個人學習的難度,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在學生討論時,老師參與其中,及時幫助有困難的學生,使課堂教學在著眼發展,凸顯主體中進行。

  第三環節:應用擴展(分四個層次進行)

  1)、列舉實例:生活中什么地方你遇到過平均數?學生談完,教師出示一組平均數的資料。此題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平均數與生活的聯系。老師出示的資料,既開拓學生的視野,又對學生緊張的學習情緒起到緩解的作用。也對學生進行保護環境等方面的教育。

  1、未來1000年,人類的平均壽命將達180歲。

  2、一年里,有1032萬頃的森林從地球上消失。森林正已平均每分鐘20公頃的速度減少著。

  3、一天平均笑15次。

  4、通過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學生的身高明顯上升。7~12歲男生平均身高增長2.1厘米,女生增長1.7厘米;13~15歲男生平均身高增長1.9厘米,女生增長0.8厘米。

  2)、嘗試練習:出示例3,讓學生嘗試計算,然后對照課本我檢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和自己的身高對比,以及猜測全縣四年級學生的身高為一組,推廣對全省以至于全國四年級學生的平均身高。

  3)、明辨真偽:深化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關注學生應用能力的提升。通過課前了解自己家每月平均電費的支出,對學生進行節約能源教育。

  小學數學平均數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統計》的第二課時。

  2、教材分析:

  隨著科學技術和數學本身的發展,統計學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大到科學研究,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統計幾乎無處不在。本課是在學生認識兩種新的條形統計圖,并能根據統計圖表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之后進行教學的。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也可以進行不同組數據的比較。讓學生學習了平均數的知識,并不僅僅是為了達成求平均數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及對生活的作用。

  3、教學目標:

  基于這樣的認識,教學中我們就不能只停留在“簡單地給出若干數據,要求學生計算出它們的平均數”上,而應充分引導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幫助他們認識到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與廣泛應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運用它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得必要的發展。為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能力目標:使學生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和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小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品質,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

  4、教學重、難點:

  平均數是統計工作中常用的一種特征數,它能反映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廣泛。所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是教學的重點。而“平均數”又和過去學過的“平均分”的意義不同,正確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和應用就是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

  由于“平均數”意義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容易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我根據學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認識規律和教學的啟發性、直觀性及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等教學原則,積極創設真實的、源于生活的問題情境,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活動為主線,以創新為主旨”,采用多媒體教學等有效手段,以引導法為主,輔之以直觀演示法、設疑激趣法、討論法,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

  三、說學法:

  在學法指導上,我努力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觀察、操作、比較、分析等活動,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主動探究,去發現、構建數學知識。通過小組合作中的互相討論交流,讓學生從中學會與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意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還讓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自主評價,以提高解決問題和綜合概括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一開始上課,我就用多媒體圖片把學生帶入曾經經歷的情景:投球比賽。并出示兩個小組進行投球比賽結果的統計表。

  略

  接著,讓學生說說從統計表中獲得了哪些信息,再請學生比較一下哪一組投球準一些。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明白在人數不相等的情況下,總數和最多的數都不能比較出哪組投球更準一些。從而激起學生探索的欲望,便于后面學習的開展。

  (二)、合作學習,探索新知

  1、初步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

  (1)、小組內的四名同學結成裁判組,用自己的方法來判定哪一組是獲勝者。(學生討論,教師巡視)

  (2)、師生分享討論結果,從中引出只有分別求出兩組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才能正確判斷出哪組投球更準一些。

  設計意圖: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現實世界的一切知識是始于經驗并終于經驗的。課上的統計表為學生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調動起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做小裁判參與討論判定勝負,更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平均數”對學生來說雖然是一個新的概念,但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接觸過“平均”的概念,當人數不相同,比總數不合理的情況下,引出平均數的概念成了學生的一種迫切需要,學生的思維被激活起來。

  2、初次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

  (1)、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尋求兩個小組投中球數的平均數。

  (2)、各小組匯報自己尋求答案的方法。

  a、移多補少法。數量較少時使用方便。

  b、計算法。

  第一小組:8+5+6+9=28(個)28÷4=7(個)

  第二小組:6+7+11=24(個)24÷3=8(個)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教學,旨在讓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索的過程中,找出求平均數的不同方法,使學生擁有了學習的自主權和選擇權,將他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他們合作學習的能力。

  3、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1)、學生看算式回答:28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為什么要除以4?7表示什么?

  8+5+6+9=28(個)28÷4=7(個)

  6+7+11=24(個)24÷3=8(個)

  (28表示第一小組學生投中球的總個數,4表示第一小組投球的人數,除以4是因為有4個人投球,要平均分成四份,7表示第一小組學生投中球的平均數。)

  (2)、總結:平均數=總個數÷份數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教學,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突出了教學的重點。讓學生試著總結計算平均數的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4、感受平均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請學生聯系實際,說一說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數?

  學生舉例:班級考試的平均分;全班學生的平均身高、平均體重;家庭每月的平均收入、平均支出;城市平均年用水量、用電量等。

  設計意圖: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具有開放性的、探索性的數學問題,充分保障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與空間,使數學教學更加豐富多彩,學生學得更加生動、活潑。

  (三)、自主探究,歸納方法。

  1、教學例題:

  學校開展環保小衛士拾礦泉水瓶的活動,小紅她們組同學拾得的瓶子數分別為13個、12個、11個、16個。求她們小組拾得的礦泉水瓶的平均數。

  (1)、利用今天所學的知識,獨立計算,尋求答案。教師巡視指導,并指名板演。評價板演時,再次歸納總結:平均數=總個數÷份數

  (2)、議一議:

  ①求出的“13個”是每人實際拾到的礦泉水瓶子的個數嗎?

  ②求出的“13個”與其中一個學生拾了瓶子13個一樣嗎?(不一樣,求出的“13個”只是一個平均數,而其中一個學生拾了瓶子13個是一個實際的數,是實際拾了13個。)

  (3)、借機對學生進行保護環境的教育。

  設計意圖:讓學生熟練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加深對平均數含義的認識,在教學中進行環保意識的滲透,教育學生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爭做保護環境的小衛士。

  (四)、學以致用,體驗生活。

  1、小明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所以他的身高一定是140厘米。對嗎?

  2、小明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小強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37厘米,可以說小明一定比小強高嗎?

  3、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學游泳,會不會有危險?為什么?

  4、學校舉行獻愛心活動,我們班52名同學分成4組,第1組捐款192元,第2組捐款212元,第3組捐款205元,第4組捐款198元,平均每組捐款多少元?A:(195+212+205+198)÷52=16(元)B:(195+212+205+198)÷4=208(元)說說你選擇哪一個答案,理由是什么。

  5、以小組為單位,統計本組成員的身高,并計算出平均身高。

  設計意圖:數學來源于生活,又要應用于生活,才能體現其價值及魅力。在學生理解了“平均數”的含義,學會了求“平均數”的方法后,我引入了幾個現實情境。通過情境的辨析,問題的解決,既深化了學生對“平均數”概念的認識,體會到“求平均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同時也為學生創造了自由表達、廣泛交流的機會,提升了他們“數學交流”的能力。

  (五)、評價總結,拓展延伸。

  1、請學生當評委給這節課的整體上課效果打分,并選取幾個學生代表的分數,計算平均分。

  當學生為最后得分爭論不休時,及時設疑:“以誰的分數為標準呢?什么分數是最公正的?”引導學生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2、請學生談談這節課的收獲,以及打算如何運用所學知識。

  設計意圖:“給這節課打分”這一環節既強化了本課的新知,再現了“求平均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又使老師得到真實的信息反饋,并為課堂小結作了巧妙的預設。讓學生自我評價,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對于課堂的拓展延伸,和進一步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十分有利。

  五、說板書設計:

  平均數

  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平均數=總個數÷份數

  設計意圖:簡潔明了,重點突出。

  小學數學平均數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要說課的內容是青島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的《平均數》,設計本課我遵循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依據《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環節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統計中,平均數常用于表示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用平均數表示一組數據的情況,有直觀、簡明的特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理論依據,我確立本節課的三維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學生能理解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方法,能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生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科學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重、難點:

  1. 重點: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 難點:能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四、說學情

  由于四年級學生已經具備平均分的基礎知識,所以應著重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學生能容易列出算式進行計算。

  五、說教法和學法:

  由于平均數意義比較抽象、難以理解,我盡量通過讓學生探索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創造有利于學生主動求知的學習環境。

  在學法指導上,我重視觀察法、比較法、發現法和討論法等應用,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獲取新知的途徑。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課件

  1、 觀看微視頻,學生自主學習求一組數據的平均數的兩種不同的方法。(設計意圖)

  2、 展示ppt課件 (設計意圖)

  3、總結:

  求平均數的方法:

  (1)移多補少法

  (2)常用方法 先求總數÷份數=平均數

  整個教學設計,我根據教材特點與四年級學生實際,做了很多的預設。因為學生是具有不同知識經驗的生命個體,備課時我充分考慮不同的學生有著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會出現哪些解決問題的方案,從而設計出不同的教學策略。爭取在課堂教學中,在組織學生討論、評價,讓學生在生成知識的同時,生成學習經驗,生成情感體驗,使整個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小學數學平均數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平均數》蘇教版第六冊第十單元的內容。在傳統教材中側重于從算法的水平理解平均數,這容易將平均數的學習演變為一種簡單的技能學習,忽略平均數的統計學意義,也就是只會算,不理解。而新教材在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上明顯加重分量,其實平均數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也可以用它進行不同組數據的比較,以看出整體之間的差別,可見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表示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從整個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來看,平均數是一個持續的學習內容,到五年級學生還要學習稍復雜的平均數,六年級還要學習眾數、中位數并進行比較。因此,我覺得這節課的重點不僅僅是會求簡單的平均數,還要體會平均數的含義和意義。難點是平均數在統計意義上的理解和認識,感受平均的應用價值。

  基于我對教材這樣的認識,結合學生的實際,我擬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問題的需要,使學生能結合實例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并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2、能力目標: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并根據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會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能力,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二.學情分析:

  根據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他們已經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新舊知識遷移的能力。同時,在學生已經認識了可能性的大小,條形統計圖,并根據統計圖表進行簡單的分析的基礎上教學平均數,這些都對本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三、教學設計理念

  由于平均數只是一個虛擬的數,意義比較抽象。因此根據新課程的理念,在教學中力圖體現以生為本、“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少教多學”的教學理念。在設計中我力求體現以內容定教法,教法為內容與學生服務的宗旨。同時,力求體現師生平等、啟發式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創造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情境,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并通過師生互動式的討論,使學生充滿求知的欲望。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中創設情境,引入探究式的教法,以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并通過分析、討論等方法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學會探究問題的方法。

  四、教學過程:

  (一)首先是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為了使教學活動有效開展,我創設了學生熟悉的套圈游戲,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績統計圖,分別說說從中可以得到哪些數學信息,為下面的兩隊比賽做好鋪墊。

  (二)接著就利用游戲的進程,解決問題,探求新知。

  這里我設計三個比賽環節:讓學生感受平均數的產生,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

  第一次比賽,人數相同,男女各3個人,比較兩組水平可以直接比“總數”,但這個時候還顯示不出計算平均數的的迫切性。

  第二次比賽,人數不同,男生3人,女生4人,男生3人每人套中4個,女生4人每人套中3個,讓學生交流哪個對贏,從圖上看,男生每人都比女生多套中1個,男生準一些,所以男生對贏了。明確人數不同時,比每人套中的個數,同時討論為什么比總個數就不公平了。

  第三次比賽,先交流看哪隊贏,比什么,明確人數不同比每人套中的個數;接著和第二次比賽進行比較,第二次比賽每人套中多少個一下子可以看出來,而現在每人套中的有多有少,讓學生探索有什么方法可以從圖上一下子看出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探索并總結出移多補少的方法,并初步認識平均數。

  我成功引入了平均數,并介紹了移多補少的方法后,接著完成兩道用移多補少方法求平均數的練習,鞏固求解方法。

  剛才只有三盤蘋果,學生一下子就看出怎么移了,接下來還有幾盤蘋果,你能一下子就移好它嗎,有信心嗎?出示之后學生驚訝了,蘋果多了,盤子也多了,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有點困難了。這時馬上追問:那么現在該怎么辦?探究先合后分的方法。

  在學生掌握了兩種求平均數的方法后,讓學生口答幾組數據的平均數,并探究平均數的范圍。這里鼓勵學生大膽的說,用自己的語言說,讓模糊的概念越說越清晰,可能學生會說的不科學,但在表述中,逐漸走進抽象的理解,逐漸理解概念。

  (三)練習設計:

  新授離不開聯系實際,拓展應用。所以練習的設計我始終遵循科學性原則、層次性原則和針對性原則來進行,而且素材全部取材于學生的生活,主要突出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因此我設計了

  1.三(3)班第二小組的身高情況統計表,要求學生不計算,直接估計他們的平均身高,讓學生再次領悟平均數應該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

  2. 一條河的平均水深為110厘米,小明的身高是135厘米,小明會出現危險嗎?這一生活的現實情境,為孩子們思維碰撞搭建了新的平臺,爭論中,通過對“平均水深”的深刻理解,得出結論“可能會有危險”,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平均數代表是一個整體水平,而不是每個地方都是110厘米。

  3、辯一辯,說一說。

  目的:通過學生辨析,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化對平均數的認識。

  4. 想一想,選一選。

  目的:鞏固新知,不僅要掌握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更是對平均數的深入練習。

  5、最后還介紹了演唱比賽中,選手的平均得分是怎樣產生的。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同時也豐富了他們的課外知識。

  (四)總結評價。

  總結評價中,我設計下面問題: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讓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能有效地刺激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既讓學生加深了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又可鞏固求平均數的方法。同時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能力的發展以及興趣的培養。

  小學數學平均數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在前七冊的教材中,學生已經初步學習了一些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方法,認識了簡單的統計表、統計圖并能根據統計的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本冊教材的“統計”內容是教學一個常用的統計量—平均數。求平均數是分析數據的一種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工農業生產中經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績、平均身高、平均產量、平均速度等等。這樣的平均數常用于表示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組數量的一般情況,也可以用來進行不同組數量的比較,以看出組與組之間的差別。數學課堂教學應向學生提供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的。現實的、有趣的、富的挑戰性的數學學習內容,根據這一要求,我對教材進行了重組,呈現現實的并與學生已有知識體系相聯系的學習內容,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現實的情景中學習求平均數,體會數學知識與實際密切的聯系。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和教學內容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結合實例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2、使學生具有初步的估計一組數據的平均數的能力,發展統計觀念。

  3、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求平均數的作用以及求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應用;體驗運用已學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從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數學對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作用來看,教學中更應該強調學生對平均數的意義、特征的把握,注重其統計含義的理解,讓學生在新的問題情境中,正確地運用它去解決問題。基于這樣的認識,教學中我沒有只停留在“簡單地給出若干數據,要求學生計算出它們的平均數”上,而是把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作為教學的重點,緊密聯系實際,使學生體會到為什么要學習關于平均數,充分引導學生理解“平均數”概念所蘊涵的豐富、深刻的統計與概率的背景,讓學生在實踐應用中,去把握平均數的特征,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并能在新的情境中運用它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得必要的發展。

  二、說教法學法

  1、努力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教師在學生嘗試中逐步引導學生體會到用各自的平均數去比較才合理。

  2、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已有的解決平均分問題的經驗基礎上,結合“移多補少”的實際操作,自己發現求平均數的方法。

  三、說教學過程

  1、談話導入,從富有現實意義的數學問題“學生身高”導入,自然的引出“平均數”概念,使學生直觀感知平均數是表示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并不表示一個實際存在的數量,為后面深化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預設。

  2、理解含義,探求方法。

  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小組合作按要求疊棋子,每個小組通過合作、探究,在嘗試中促使學生產生求平均數的心理需求。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解決平均分問題的知識基礎,結合疊棋子,會發現可以通過“移多補少”操作求出平均數和先求和再求平均數的算法。采用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發展學生的學習思考。“移多補少”的方法與先求和再求平均數的方法豐富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

  3、初步運用,內化拓展

  課堂練習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加深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理解和知識遷移與應運。第1個練習:請你選擇最喜歡的方法求平均數,并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第2個練習2道題:一是求班上徐風同學上學期的平均數成績,二是求學校籃球隊員的平均身高。

  這樣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有利于加深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同時使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

  4、實際應用。一是小組活動:求小組成員的平均體重,家里1到3月份的用水,一周的氣溫變化等,讓學生從生活中搜集、整理數據,并求出平均數,使學生體會“平均數反映的是某段時間內具有代表性的數據,在實際生活、工作中人們可以運用它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二是求唱歌比賽中某位學生的得分情況。結合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展開交流、思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深刻認識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三是一道選擇題,通過練習,深化了學生對平均數概念的理解,讓學生體驗了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提升了他們數學交流的能力。

  在課的結尾部分,為了加深學生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及特征的把握,我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和開頭相互呼應,設計了現在你對老師上課開始的問題“我們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能解決嗎?這樣一個問題。

  四、課后反思:

  與過去教學“求平均數”的思路相比較,這節課體現出了不同以往的特點。過去教學“求平均數”,側重求平均數方法的多樣和靈活,注重算法的優化,而忽視了平均數的實際意義。我在考慮這節課“教什么”的問題時,把教學目標定位為:重點教學平均數的意義,其次才是求平均數的方法。按教材的要求,平均數不再歸入應用題的范疇,而被列為統計知識的內容,這告訴我們一個信息:應該從統計的角度教學平均數。在考慮“怎么教”的問題時,我想到了平均數的比較功能,由此從富有現實意義的數學問題“學生身高”導入,較自然地引出“平均數”概念。然后以疊棋子為教學素材,為學生探究新知建立了操作平臺。當然,求平均數的方法并非一帶而過。由于學生在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上花費了較以往更多的功夫,理解更加深刻,所以學生嘗試解題、歸納方法不但費時少而且效果佳。至于“移多補少”、“匯總均分”、“假設調整”中的一些技巧,我想可以放在稍后的練習課中加以培養。上完課后,雖然教學效果還可以,但我總覺得課上得還不充分、不踏實,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如“平均數”概念的引入似乎過早,時機不夠成熟。如能先組織兩個小組進行口算等比較,在學生體會到比總數與比平均數產生矛盾的時候再引入“平均數”,這樣設計可能學生對“平均數”的認識會更深刻。

  小學數學平均數說課稿 篇10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這節課是平均數是人教版義教課程標準教科書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一節的內容,是“統計與概率”中的基礎部分。統計中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與集中趨勢的統計量,也常用于不同組數據的比較與分析,解決相關實際問題。這里的平均數是指算術平均數。平均數是在學生已學習理解了平均分與除法運算等知識的基礎上開展教學的。認識掌握平均平均數能為以后進一步學習統計相關知識奠定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和學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方面:理解平均數意義,掌握平均數的計算方法,能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過程與方法方面:引導學生經歷認知平均的探索過程,培養增強學生觀察分析數據,解決相關實際問題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使學生在認識平均數的過程中,體會平均數的意義作用,感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數學興趣與學習自信。

  三.教學重難點

  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與理解,本課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作用,運用平均數相關知識進行簡單數據分析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有關平均數的數據統計表。

  四、說教法與學法

  數學課程教學的基本核心理念是讓“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教學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下的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同時教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因此,依據教材與現代建構主義學習論,結合學生學情,我擬將選擇情景教學、直觀演示、談話啟發、激疑,引導學生自主觀察、思考、合作交流、歸納構建新知,實踐應用,理解掌握平均數意義與計算方法,發展思維,訓練能力。

  五、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感知引新

  1、課件出示情景問題:在我家的書櫥上、中、下兩層書架上的圖書本數如下表所示:怎樣整理才能使每層書架上的圖書本數一樣多?

  2、引導思考匯報整理方法

  3、教師談話引題:像這樣把幾個不同的數通過“移多補少”,先合并再平均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的數,就稱作這幾個數的平均數。今天就來進一步認識平均數。板書課題:平均數。

  (二)引導探索,認知平均數

  1、教學例1

  (1)課件出示情景,提出問題

  通過課件展示呈現:在學校開展的“節能減排、保護環境”活動中,四年級環保分隊4名隊員收集的飲料瓶數量如下圖(課件出示例1主題圖)所示,環保分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

  (2)引導觀察思考,探究方法

  引導觀察,思考討論(課件呈現思考問題)

  隊員收集瓶子數量的條形統計圖中,橫軸表示什么?縱軸表示什么?

  名隊員收集的個數分別是多少?誰最多誰最少?

  題目中要求的問題是什么?

  有什么方法能使他們收集的數量變成一樣多呢?

  (學生交流討論中,教師指出:思考討論交流中,可看圖說方法,也可以動手算一算)

  交流匯報,總結方法——移多補少(結合課件展示)

  一是結合課件直觀展示隊員收集的數量,強調指出他們收集的個數“不一樣多”并板書:“不一樣多”。

  二是學生匯報將多的移給少的時,結合課件展示移動方法,啟發學生說這種方法可簡單概括為幾個字?(“移多補少”,同時板書)。

  三是質疑:移多補少后,他們平均收集的個數一樣多嗎?是多少?這個數叫什么數?,學生認識明白后在板書“移多補少”后面板書:“一樣多”,再在“一樣多”下面補上“平均數”。

  深入探究,拓展方法——先求和再平均分。

  質疑:還有別的方法嗎?學生匯報方法算式與計算過程,說想法,教師通過課件展示算式:(14+12+11+15)÷4=52÷4=13

  平均數算法質疑理解(14+12+11+15)表示什么?(隊員收集個數的和——總數量);為什么要除以4?(14+12+11+15)÷4表示(把總數量平均分為4份,4表示總份數,結果13就是4名隊員收集瓶子個數的平均數,也就是環保小分隊平均每人收集的個數) 也印證了移多補少法的結果。

  板書: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強化平均數意義

  質疑:13這個平均數是每人收集到的飲料瓶的實際數量嗎?同學們發現了什么?13是怎么得來的?平均數的大小范圍怎樣?

  (不是,每人收集的實際數量比13多或比13少;平均數13是通過移多補少和先求和再平分得到的四個數據的平均值;平均數大于四人收集的四個數組中的最小數并小于其中的最大數)

  2、教學例2

  (1)教師質疑談話引入

  師:前面我們學習了平均數,誰能說說平均數的意義?

  生:平均數表示一組數據的平均值

  師:學習了平均數,有什么作用呢?人們常常通過計算一組數據的平均數來進行數據分析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課件出示例2及主題圖)

  (2)問題觀察思考分析討論(課件出示)

  從主題圖和數據統計表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男、女生隊人數相等嗎?

  成績比較哪個好?怎么判定?

  (3)匯報交流,解決問題(結合課件展示思考討論問題和問題解答)

  教師重點質疑:你是怎么判定的?可否根據兩隊各自的總人數來比較判定?為什么?怎樣計算各隊的平均成績?

  問題解答后質疑強調:如果男、女生兩隊人數相等,還用計算每隊的平均成績來比較嗎?但在兩隊人數不等的情況下,用平均數來表示和比較各隊的成績更為公平。

  (三)應用拓展,強化鞏固新知

  依據教學重難點知識,結合教材后“做一做”與習題進行變式拓展應用鞏固練習,實踐應用,學生獨立操作,深化理解,鞏固新知,形成技能。

  (四)總結歸納,引導學生談收獲

  通過質疑匯報:“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哪些收獲?”回顧、反饋本課所學知識。

  教師小結。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教學知識點的濃縮再現,梳理整合。本節課我擬通過以下簡潔的板書突出重點,促進增強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識記。

  小學數學平均數說課稿 篇11

  一、 說教材:

  1、 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及意義:

  本課時內容是在以前學過的“求平均每份是多少”的應用題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屬于教學簡單的求平均數應用題(大都在整數范圍內),為教學比較復雜的求平均數應用題(大都在引進小數后)奠定基礎。從教改的趨勢看,他傾向與把平均數應用題與統計初步知識結合起來教學的。

  傳統小學數學教材編排意圖很明確,重在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通過移多補少使各部分同樣多,會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平均數。以往的教學較少關注“平均數”在統計中的作用,大多是為求平均數而求平均數,關注計算方法,力求通過不同方法來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新課程標準出臺后,“平均數”主要凸現平均數的統計意義,讓學生經歷學的過程,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感悟,理解平均數的真實含義,掌握用不同方法計算和解決簡單的平均數問題。把它放在三年級“統計”這一單元,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小學數學里所講的平均數是指算術平均數,也就是一組統計數據的集中趨勢量,它所反映的是一個整體的水平,它的價值是用一個量來表征統計數據的總體水準,并應用它進行比較和合情的推測。既可以用它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也可以進行不同組數據的比較,能清楚地看出組與組之間的差別。用平均數表示一組數據的數據的情況,有直觀、簡明的特點。基于對平均數的理解,在教學中確定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是:結合生活事例,初步理解平均數,知道怎么求平均數。滲透“移多補少”、“估算”等數學思想方法,能從生活中獲取信息,解決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感悟平均數的意義;重在理解平均數在統計意義。

  2、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概念,掌握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2) 初步認識求平均數應用題的特征,探求解題方法,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滲透對應思想。

  3、 教學的重點、難點:

  重點是理解平均數的概念,掌握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難點是探求平均數的方法。

  二、 說教法、學法:

  1、 由于小學生的思維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對于學習一些抽象的規律性的數學知識有一定難度,故我盡量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促進“思想在學生頭腦里產生”,還創造有利于學生主動求知的學習環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提高解答實際問題的能力。

  2、 在學法指導上,我重視觀察法、比較法、發現法和討論法等應用,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覺器官,通過多媒體教學幫助學生積極思維,發展智力,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獲取新知的途徑。

  三、 教學程序設計

  1、 創設情景,揭示課題

  復習部分是為學生學習新知創設遷移的情景,引導學生進入探索新知的過程中去。如我先用學生喜歡的卡通貓為對象,設計他們正在參加池塘釣魚比賽的情景,然后根據老師提供的信息,請學生猜一猜:哪只貓釣的魚最多?哪只貓釣的魚最少?并利用學生手中的12個圓片把猜的的結果動手擺起來。擺好后,再請學生想一想怎樣移動使每份同樣多?學生自己操作,個別同學上臺來操作演示。教師結合同學的操作情況進行例舉,證實學生的話是正確的。這樣通過人人動手使學生直接感受到求平均數的內涵就是“移多補少”,然后通過多媒體教學,確性通過移動能把大小不等的數量變為相等,相等的每一份就是這三個數的平均數,從而揭示平均數的含義,使得概念在學生操作中生成,在主動建構過程中深化對概念本質意義的理解。當學生的建構剛剛獲得平衡時,又巧妙設置認知沖突,“平均數除了通過移動得到,你還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得到呢?”迫使學生打破以形成的思維定勢,從而獲得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先合并,再平均分)。然后要求學生自己驗證,從而揭示課題。

  2、 探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

  從富有現實意義的數學問題引出“想一想,你在什么地方用到過求平均數?”假如我想了解一下我班同學的平均身高和平均體重,那該怎么辦呢?隨此一問,學生的思維在起波瀾。那這樣一個一個算是否太麻煩?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可以從高、中、矮中選幾典型代表來算一算他們的平均身高,從而推算出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然后要求學生自報身高,四人小組討論,各人列式解答,再通過集體反饋,完成問題最終解決。我這樣教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同時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也真正得到發揮。特別是求平均體重過程中,我不硬性規定幾人合作,而允許學生自主選擇學習伙伴,算一算你們幾個好朋友的平均體重。這時學生的學習氣氛頓時輕松起來,學生積極性也同時增強,再通過討論、反饋,得出如何來求平均數?求平均數的關鍵是什么?……這樣學生不僅學會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學會自主探索。

  3、 強化練習,鞏固新知

  為了遵循數學教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理念,我結合鮮活的熱點“運動會”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數學生活一脈貫通。同時為了滲透對應思想,我特意設計了兩道選擇題,要求學生明白總數和份數之間的對應關系。在教學中還考慮到做游戲,搜集生活中的信息編應用題等,通過編題,使學生牢固掌握平均數應用題的結構幾解題思路,深化了對“平均數”概念的認識,提升了他們對“平均數”概念的認識,提升了他們對“數學交流”的能力。

  4、進行課堂總結和布置作業。

  小學數學平均數說課稿 篇1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華師大版七年級數學下冊第十章《統計初步認識》中,第三節的內容。主要讓學生認識數據統計中三個基本統計量,是一堂概念課,也是學生學會分析數據,作出決策的基礎。本節課的內容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能直接指導學生的生活實踐。

  (二)教學的目標和要求

  知識目標:理解平均數、眾數與中位數的含義,掌握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計算方法,明確平均數、中位數肯定有,眾數卻不一定有的事實;

  能力目標:會計算一組數據的平均數,會確定一組較簡單的數據的眾數與中位數,培養獨立思考,勇于創新,小組協作的能力;

  情感目標:體驗事物的多面性與學會全面分析問題的必要性,滲透誠實、上進道德觀念,培養吃苦創新精神。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三個基本統計量的概念以及其計算和確定方法;

  教學難點:平均數的計算,中位數眾數的確定。

  二、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使用多媒體教學平臺;概念教學中,主要以生活實例為背景,從具體的事實上抽象出三個統計量的概念,通過三個統計量的計算與確定的練習幫助學生理解并鞏固概念;在教學活動中主要是以問題的方式啟發學生,以生動有趣的實例吸引與激勵學生;在整個過程中采用情境教學法。

  同時,注重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與自學協作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主要以學生“探究自學”“小組討論”“相互學習”的學習方式而進行。

  三、教學過程的分析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3分鐘)引入采用“故事法”引入——《從四十名到第十名》。通過這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使學生充分體驗到全面了解并分析數據的必要性。如何能對數據全面了解分析?今天我們將學習從三個不同側面反映一組數據的三個統計量——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通過生動的故事,也是集中學生注意力的一種有效方式。

  (二)自學輔導,建構新知(11分鐘)

  提出概念:(3分鐘)

  在學生還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節的中時,對故事的情節設問:主人公的成績在哪一檔次?中等成績約是多少?哪一檔分數的人最多?學生一一作答。在此基礎上,老師把平時生活中的說法(如:中等成績)規范化并抽象出統計中的基本概念(如:中位數)。

  這樣可以使新的概念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上,便于理解和記憶。自學輔導:(8分鐘)

  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結合教材,必須想辦法求出故事中的三個統計量,并找出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的計算方法。(小組討論、教師輔導)。

  因為新教材的編寫比較適合學生閱讀,這一節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較多,學生多有體驗,要讓學生理解并沒有太大的困難。這樣也可以充分發揮學生主觀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與小組協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學生資源”,使他們互相幫助,體驗在集體中的成長與發展。鞏固整理:(20分鐘)

【人教版小學數學平均數說課稿(通用12篇)】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平均數的說課稿04-08

人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04-26

人教版小學數學獲獎說課稿04-09

人教版小學數學上說課稿(通用6篇)04-08

人教版小學數學解方程說課稿04-12

人教版小學數學通分說課稿04-08

人教版小學數學找規律說課稿04-08

人教版小學數學圓的面積說課稿(通用6篇)04-08

人教版小學數學分數除法說課稿04-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宁省| 鱼台县| 贡觉县| 长泰县| 鲁山县| 上高县| 乐昌市| 信宜市| 巧家县| 射洪县| 师宗县| 海口市| 浦县| 邓州市| 广宗县| 玉山县| 温州市| 黄大仙区| 若羌县| 石棉县| 洞头县| 彝良县| 开鲁县| 邻水| 江阴市| 莎车县| 枣庄市| 乌兰浩特市| 青海省| 巴里| 荆门市| 呼伦贝尔市| 望都县| 乳山市| 阳东县| 竹北市| 昌图县| 高要市| 钦州市| 叙永县| 巴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