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手抄報資料
數學手抄報資料
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
數學家陳景潤在大學讀書時,生活極為簡樸,他始終穿著一件黑色的學生裝。由于家境貧寒,他經常一天吃兩頓飯,為的是把省下的錢用來買書。他說:“飯可以不吃,書不可以不念。”他平時不看電影,不隨便和人閑聊,全身心地投入學習當中。 那時,宿舍有按時熄燈的制度,他為了不影響別人休息,便把頭埋在被窩里,打著手電筒看書。
在進軍“哥德巴赫猜想”時,他居住在6平方米的小屋里,演算全靠自己筆算。他演算的手稿有幾麻袋。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整整十年過去了,陳景潤在1966年終于攻克了“(1+2)”這個堡壘。英國數學家哈勃斯丹和西德數學家李希特把陳景潤的發現譽為“陳氏定理”,說它是“篩法”的“光輝頂點”。一位英國數學家寫信稱贊他:“您,移動了群山!”
數學符號的起源
數學除了記數以外,還需要一套數學符號來表示數和數、數和形的相互關系。數學符號的發明和使用比數字晚,但是數量多得多。現在常用的有200多個,初中數學書里就不下20多種。它們都有一段有趣的經歷。
例如加號曾經有好幾種,現在通用"+"號。
"+"號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變而來的。十六世紀,意大利科學家塔塔里亞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個字母表示加,草為"μ"最后都變成了"+"號。
"-"號是從拉丁文"minus"("減"的意思)演變來的,簡寫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到了十五世紀,德國數學家魏德美正式確定:"+"用作加號,"-"用作減號。
乘號曾經用過十幾種,現在通用兩種。一個是"×",最早是英國數學家奧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個是"· ",最早是英國數學家赫銳奧特首創的。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認為:"×"號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對,而贊成用"· "號。他自己還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這個符號現在應用到集合論中去了。
【數學手抄報資料】相關文章:
數學的手抄報資料06-20
數學手抄報的資料09-10
數學手抄報資料:數學趣事06-20
數學手抄報內容資料06-28
小學數學手抄報資料06-28
初中數學手抄報資料06-29
數學樂園的手抄報資料07-01
數學手抄報資料大全06-20
關于數學手抄報資料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