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的論文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論文在形式上是屬于議論文的,但它與一般議論文不同,它必須是有自己的理論系統的,應對大量的事實、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金融危機的論文1
一、越南金融危機的成因
1.貨幣政策實施不當 從越南金融危機的發生過程來看, 在應對高通脹時, 貨幣政策的實施不當, 是引發金融危機的直接原因: 一是期望通過快速的本幣升值來沖抵高通脹的壓力。事實表明, 在越南當前的經濟實力下, 企圖以“浮動區間擴大促本幣升值抑制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來應對高通脹是錯誤的, 因為在國際熱錢已大舉進入并獲得本幣升值的巨大利益前提下, 利用本幣加速升值的辦法抑制通脹,其結果必然會促使國際資本的套利投機, 并最終導致本幣貶值。二是在危機發生之初, 在本國銀行系統中采取大幅度的緊縮性貨幣政策, 即運用大幅加息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巨額發行票據等貨幣工具來對沖抑制通貨膨脹, 造成本土金融系統資金鏈的極度緊張和加速對本國貨幣的預期性恐慌。
2. 過多過快地吸引外國直接投資 多年來, 越南實行比較寬松的金融政策, 對國有企業的大量貸款形成部分呆壞賬, 金融體系本身并不健全; 同時, 也缺乏抗御金融風險的穩健實力。如, 越南的外匯儲備總量偏低, 不到國家外債的50%, 但為了促成經濟的快速發展, 制定了比較激進的吸引外資政策。外國直接投資的大量進入, 雖然可以直接拉動GDP 總量的快速增長, 但也對通貨膨脹起了推波助瀾作用。一旦出現外資大規模撤出, 就不可避免地發生貨幣層面的巨大波動和經濟層面的較大動蕩。
3.貨幣流動性泛濫, 資本投資過度 由于越南的政府投資過多,前期貸款過度, 導致國內長期處于貨幣流動性過多甚至泛濫, 加之去年以來的國際糧食、成品油等日常消費品價格的快速上漲,以及過度的進口等, 兩種效應疊加在一起, 輸入性通脹壓力劇增。同時, 銀行業的快速擴張是流動性泛濫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特別是越南上市銀行, 為爭搶市場份額, 甚至放棄應有的風險原則, 實施大規模放貸, 如, 20xx 年M2 增長34%, 20xx 年又增長46%, 而同期國內發放貸款余額則從20xx 年上升29%到20xx 年的上升54%。這些高企的數字均表明越南國內流動性已呈泛濫之勢。另外, 為了防止越南盾對美元的貶值, 越南央行在公開市場上大量購買美元, 賣出越南盾, 又進一步加劇了國內的貨幣流動性問題。
4.過早放開資本項目 20xx 年加入世貿組織后, 越南就開始放開資本項目下的外商直接投資。外資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上限也放寬到49%。外資的大量涌入, 特別是國際游資大量涌入, 直接推高了越南國內的資產價格, 形成了經濟泡沫。當美聯儲釋放停止降息甚至加息的信號時, 國際資本開始回流, 從而使得國際游資不斷賣出越南資產, 撤出越南市場, 導致了股市和房價的暴跌, 資產價格泡沫的快速破滅,導致了金融危機的發生。
5.基礎經濟結構失衡 越南原本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 總體經濟規模較小, 工業和服務業基礎相當薄弱, 近10 年來, 急于加快經濟現代化建設, 一直推行較激進的經濟改革, 在金融市場化和自由化方面改革力度加大, 大力引入外資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 還引進了大量的工業項目, 以直接投資拉動經濟的快速增長。然而, 這些工業項目的國內零部件等配套能力又較弱, 實體基礎經濟薄弱, 經濟結構存在失衡的問題。因此, 需要大量從國外引進和進口,造成了連年的外貿逆差, 相對減少了外匯儲備。 二、越南與我國金融環境的異同點
相同點在于:
1. 均面臨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困擾。次貸危機后, 美元不斷貶值,一方面, 促進國際游資轉向石油、原材料、糧食等大宗商品投機, 推動大宗商品價格的不斷上漲, 形成了世界范圍的輸入型通貨 膨脹; 另一方面, 國際游資重點進入經濟高增長國家進行投機。這些外來資本在越南和我國國內不斷尋找各種機會, 收購骨干產業以及其他各類資產, 致使國內資產價格以及基本生活資料價格呈全面上漲態勢。
2.國際熱錢不斷流入, 對國家金融安全造成威脅。越南和我國都是國際熱錢首選的投機地。據有關數據顯示, 我國僅今年3 月份的熱錢規模就為123.6 億美元, 4 月份更高達501.6 億美元, 說明熱錢在4 月份有加速流入的趨勢。這些熱錢投機于股市、樓市和匯市中, 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國家的金融秩序。同樣, 越南近期股市和樓市的異常暴漲暴跌, 也是國際熱錢投機引起的, 對金融安全造成了不利影響。 3.股市持續暴跌, 樓價大幅縮水, 使民眾對市場經濟信心受到不同程度影響。隨著美聯儲對通貨膨脹的關注, 美元降息周期的即將結束, 美元貶值有望見底, 很可能進入加息周期, 全球性投機資本可能撤回。全球性資本的非正常流動必然帶來金融的較大波動。這些波動呈現給民眾的可能是股市持續暴跌和樓價大幅縮水等, 可能會導致民眾對市場經濟信心不足。這也是越南和我國面臨的共同挑戰。
不同點是: 1.我國外匯儲備充足, 而越南外匯儲備較少。我國對外貿易多年順差, 外匯儲備充足, 外匯儲備相當于GDP 的50%還多; 同時, 外債很少, 為3736 億美元, 僅占GDP總量的11.1%, 即使外國投資者全部撤走, 人民幣匯率穩定還有足夠的外匯儲備保證。而越南多年存在貿易逆差, 外匯儲備較少, 僅150億美元, 而外債多達305 億美元;同時, 越南中央銀行人為地把匯率規定在比較高的范圍。外國投資者一旦把熱錢撤走, 越南貨幣貶值就在所難免。 2.經濟規模不同。我國人口達13.3 億, 越南為8440 萬; 越南GDP年增長7%, 已被認為超高速增長;而我國近年來GDP 年增9%~10%是常態, 最高時達到13%。
我國的GDP 總量在20xx 年為3.36 萬億美元, 而越南僅為712 億美元, 我國的GDP 是越南的46.5 倍。我國對其出口119.01 億美元, 僅占20xx 年出口總額的0.98%。由于經濟規模的差異, 越南的金融風險比較容易被放大, 但越南金融危機通過貿易投資聯系, 直接傳遞給我國并造成較大影響的可能性不大。 3. 我國資本項目實行穩健的開放, 而越南資本項目實行快速的開放。我國資本項目仍未完全開放, 外資還無法自由直接進出我國市場; 同時, 外匯進入渠道受到較嚴格監控。因此, 熱錢操控我國股市和樓市的潛在風險不大, 熱錢的撤出, 對我國總體經濟的沖擊不會造成金融危機。越南由于資本項目的快速開放, 外資能自由進出, 一旦有大量的熱錢涌入和進出, 就會虛抬或打擊其股市和樓市價格, 給金融安全帶來巨大的風險。
三、越南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啟示
1.適時采取穩健的貨幣政策 當前, 我國股市、房地產等資產價格波動明顯, 石油、原材料、糧食價格上漲壓力增大, 緊縮性貨幣政策, 一方面, 可以擠壓經濟泡沫, 緩解通貨膨脹; 另一方面,也對國內企業的經營帶來一定的影響。從國家整體宏觀經濟運行來考慮, 應在堅持既定貨幣調控方針的同時, 適時采取穩健的貨幣政策, 積極應對金融市場潛在的各種風險與危機。對于國內企業資金短缺的問題, 可通過發行定向債券和特別國債等扶持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產業, 如, 農業、能源等領域里的大型企業。人民幣匯率改革應堅持“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原則, 減緩升值速度, 并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
同時, 對熱錢要采取措施進行嚴格監控, 及時發現金融市場的異常波動和潛在風險, 積極地采取適當的應對措施。
2. 繼續堅持資本項目的穩步適度開放 繼續堅持資本 項目開放的慎重性和適時性。采取分階段、有步聚的方式, 有選擇地逐步開放我國資本項目, 并采取各種措施對國際熱錢進行監控, 有效地防范熱錢投機對我國金融體系的不利沖擊。
3. 加快對經濟結構的調整力度 當前, 我國正面臨著世界經濟失衡和國內經濟失衡雙重挑戰。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壓力來自于國際收支雙順差。這也是經濟結構失衡的反映。因此, 要進一步采取完善外匯管理、調整外貿政策、強化節能降耗、促進擴大消費等綜合措施調整結構。
4. 完善金融波動與危機的預 警機制及應急管理體系在逐步融入國際經濟體系過程中, 我國與國際金融體系的聯系更加密切, 國際金融領域的任何微小變化與波動都可能對我國金融市場造成一定的影響, 甚至導致巨大波動。因此, 要不斷完善金融體系, 增強金融風險應對能力, 特別是在當前高油價、高通貨膨脹的復雜的國際環境下, 有必要建立健全我國金融波動與危機的預警機制及應急管理體系。
5.建立透明、誠信的信息發布機制 金融市場穩定, 除了要有良好的監管、健全的市場基礎設施、成熟的金融技術外, 還要有相對穩定的市場預期, 并且不破壞微觀主體的信心。金融活動建立在人們對未來的樂觀態度基礎上, 信心則是維系金融市場運行的無形基礎。一旦產生非理性預期, 加之市場內信息的不對稱, 就極易使民眾喪失信心。因此, 我國金融監管部門應建立透明、誠信的金融信息發布機制, 通過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 及時地向民眾釋放市場良性發展的積極信號, 消除公眾的不良心理預期; 同時, 通過各種宣傳報道, 使人們明白市場規則和潛在風險, 理性地應對各類金融事件和金融風險。
金融危機的論文2
摘要:市場普遍關心美聯儲加息對我國債券市場的影響。本文以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為代表,基于純預期理論,分析了金融危機前后經濟基本面、常規貨幣政策及非常規貨幣政策等因素對中美長期利差的影響;并對未來兩年美聯儲貨幣政策正常化對我國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的影響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中美利差;純預期理論;非常規貨幣政策;加息
經濟金融全球化不斷深入,使得中美資本市場的聯系越來越緊密。20xx年10月,美國已經啟動漸進式縮表,徹底逆轉為拯救經濟而執行的量化寬松政策。自20xx年底至今,美聯儲已經加息7次,20xx年初,美國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已經突破長達30年的向下趨勢線。根據20xx年6月美聯儲的經濟預測摘要,聯邦基金目標利率20xx年的預期中值為3.1%,20xx年的預期中值為3.4%。美聯儲加息對我國債券市場將帶來怎樣的影響?本文從分析中美10年期國債利差的角度,試圖探討這一市場普遍關心的問題。
中美長期利差的歷史變化及分析框架
中美長期利差的歷史變化趨勢為未來預期提供了重要參考。進入21世紀以來,中美長期利差發生過顯著的結構性變化,分析其變化的根本原因,需要理順理論和邏輯框架。
(一)中美長期利差的歷史走勢
本文以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作為長期利率分析中美兩國之間的長期利差。從相關性來看,20xx年以后,中美兩國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的相關性顯著增強。20xx年之前,兩者的相關系數僅為0.02;20xx年之后,兩者的相關系數上升到0.65。自20xx年中央結算公司改進中債收益率曲線編制方法以來,中美利差的均值僅為32BP,所以總體上看中美長期利差的平均水平其實并不高。但20xx年形成一個分水嶺,前后變化較大。20xx年之前,中美長期利差均值為-49BP,且上下大幅波動。20xx年之后,兩國長期利差跨上新臺階,并持續為正,均值為133BP,最大值達到194BP,最小值為44BP。20xx年以來,中美利差有所收窄,6月下旬的數據為66BP。如果從20xx年開始算起,目前的中美利差位于50%分位和75%分位之間,屬于相對高點。但如果只關注20xx年之后的這一段時間,那么目前的中美利差位于10%分位之內,處于較低水平。
(二)中美長期利差分析的邏輯框架
中美長期利差可以表示為如下恒等式:中美長期利差=(中債短期利率+中債期限利差)-(美債短期利率+美債期限利差)=中美短期利差+中美期限利差之差(1)其中,短期國債到期收益率的主要決定因素是貨幣政策,因此,中美短期利差主要受兩國貨幣政策影響。美國短期國債到期收益率基本上與聯邦基金利率走勢相同。我國雖然尚未培育形成理想的貨幣政策目標利率,但短期國債到期收益率基本上代表了貨幣政策對資金價格的影響。本文以3個月期國債到期收益率代表短期利率,反映貨幣政策利率水平。期限利差的經典理論包括純預期理論、流動性偏好理論及市場分割理論。純預期理論認為,長期利率是在對未來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判斷的基礎上,所預期的遠期短期利率的組合。流動性偏好理論反映了投資者的風險厭惡特征,債券期限越長,不確定性越高,因此長期債券需支付一定的流動性溢價(或期限溢價)。市場分割理論認為投資者對不同期限債券品種的選擇,主要受所管理資金的屬性和目標的影響,而更傾向于投資某特定期限范圍內的債券。現實中,市場利率期限結構是所有投資者交易的結果,主要的交易依據是純預期理論,即長期國債到期收益率是由一系列基于經濟基本面的預期短期利率所組成。所以長期來看,中美期限利差之差則主要由中美經濟基本面之間的差異所驅動,即經濟增長率和通貨膨脹率。除了影響長期利率的經濟基本面因素之外,政策方面,除了常規貨幣政策,非常規政策在中短期內對期限利差也產生重要影響。非常規政策不僅包括美國金融危機救助政策的實施和退出,也包括我國近年來為防范金融體系風險而維持相對收緊的短期貨幣環境。因此,從中短期角度看,中美長期利差的簡單線性關系可以表示為:中美長期利差≈中美政策利率之差+中美通貨膨脹率之差+中美經濟增長率之差+非常規政策因素(見圖1)。
經濟政策因素和中美長期利差的歷史關系
20xx年金融危機前后,中美兩國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及貨幣政策的差異,都對中美長期利差產生了重要影響。但危機前后,兩國經濟政策因素之差和長期利差的關系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
(一)中美經濟基本面對長期利差的影響
1.中美經濟增長對長期利差的影響從圖2可以看到,中美利差與兩國經濟增長的差異基本呈負相關關系,體現了經濟增長預期對各國長期利率的影響。20xx—20xx年,我國經濟增速不斷向上,美國經濟增速反復振蕩,所以中美GDP同比增速之差總體向上,而中美10年期國債利差大部分時間為負。這體現了此階段是我國經濟高增長、低利率的黃金發展時期。金融危機過后,中國經濟增速持續下行,需求不振,價格低迷,又由于利率市場化的影響,長期利率總體上維持振蕩;美國經濟雖然在反復中呈復蘇態勢,但經濟增速仍低于危機前水平,為鞏固經濟復蘇成果,美國加大了非常規貨幣政策的執行力度,長期市場利率持續下降。因此,總體上,中美GDP之差與中美長期利差依然呈較為明顯的反向關系,但近兩年來關系減弱。2.通貨膨脹對長期利差的影響及危機的特別影響通貨膨脹預期提高,未來短期市場利率會提高,長期利率也會相應提高。金融危機之前,中美兩國均實行常規貨幣政策,政策目標以穩定物價為主,而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與發達國家美國相比,通貨膨脹波動幅度較大,市場利率變化也相應更頻繁,表現出中美CPI之差與中美長期利差的顯著正相關關系。而在危機之后,中美CPI之差對中美長期利差的影響發生了結構性變化,一方面,我國CPI下行,尤其是PPI持續為負,但由于大量資金在金融領域套利,脫實向虛,所以貨幣政策不僅沒有放松,反而邊際收緊;另一方面,美國不僅受零利率限制,短期目標利率無法在低通脹水平下進一步下調,而且通過量化寬松政策購買長期債券資產,壓低長端利率。因此,非常規貨幣政策期間,中美CPI之差與長期利差之間的相關性明顯減弱,在個別時段甚至顯著為負。隨著美國經濟復蘇日益企穩及非常規貨幣政策的退出,兩者之間的正相關關系也日漸恢復(見圖3)。
(二)中美貨幣政策對長期利差的影響
20xx年納斯達克互聯網泡沫破裂后,寬松的貨幣政策引發了美國地產的泡沫化,20xx年美聯儲開始持續加息。21世紀初,我國正處于上一輪降息周期的末端,隨后貨幣政策不斷小幅收緊,但在當時我國經濟發展尤其是出口強勁增長的環境下,外資大幅流入使得貨幣環境依然整體寬松。所以金融危機前,中美短期利差大部分時間為負,甚至低于-3%。金融危機后,美聯儲先是急劇地降低利率,實施了長達7年的零利率目標政策;而我國為了應對金融危機的影響,也于20xx年開始降息降準,20xx年為控制通貨膨脹,貨幣政策開始逐漸轉向,多次上調了存貸款基準利率,但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強的情況下,20xx年底至20xx年再度執行寬松貨幣政策。因而這段時間中美短期利差先迅速由負轉正,之后基本隨著我國短期利率先下后上,然后再震蕩向下。20xx年中期我國出現“錢荒”,20xx年又多次降息降準,貨幣政策再度寬松,20xx年底美國首次啟動加息,20xx年末我國開啟金融去杠桿,保持穩定中性的貨幣政策。因此,20xx年下半年以來,中美短期利差先較大幅度上升,之后又下降。中美長期利差與兩國短期利差高度正相關,相關系數達到80%,體現了各國短期利率向長期利率傳導的有效性(見圖4)。金融危機后為應對零利率政策的限制,美國不斷加強量寬政策,使得兩國長期利差和短期利差走勢偶有較明顯背離。
非常規政策對中美兩國長期利差的影響分析
中美長期利差表述恒等式(1)說明各國期限利差對兩國長期利差有重要影響。前文從理論到實踐,主要分析并探討了影響期限利差的一般經濟政策因素和中美兩國長期利差之間的關系。然而,近十幾年來,隨著經濟金融形勢的日益復雜,一般經濟政策因素已不能夠全面解釋利差的變化,美國為應對危機及我國為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等而采取的非常規政策措施,都對中美長期利差產生了重要影響。未來一段時間內,這些特別因素仍會有所作用。
(一)期限利差變化的長期主導和特別因素
從實際經驗來看,各國期限利差都主要受短期利率的影響,兩者呈明顯的反向關系,即短期利率提高,期限利差縮小;短期利率降低,期限利差擴大。短期利率主要受貨幣政策利率的影響,如美國短期國債到期收益率基本上與聯邦基金利率走勢相同。中美兩國利率期限結構平坦的時期往往都對應著偏緊的貨幣政策。隨著金融創新的層出不窮和金融監管措施的動態適應性應對,期限利差的影響因素更加復雜。金融危機后,我國四萬億元投資計劃的資金并沒有全部進入實體經濟,很大一部分在金融體系內空轉,造成了資產價格膨脹和金融體系內杠桿的提高,貨幣政策目標也發生了相應調整,金融機構加杠桿和去杠桿都對債券市場造成了大幅度波動;美國為刺激經濟復蘇,實行了長期的零利率目標政策,并采取了直接購買長期債券的量化寬松政策。這些非常規貨幣政策都對各國期限利差產生了重要影響,因而也影響了中美長期利差。
(二)我國期限利差變化的非常規政策影響
20xx年中期,在經濟下行壓力難以緩解的背景下,銀行開展了大量的短借長貸的高杠桿業務,貨幣政策針對同業去杠桿邊際收緊流動性,短期市場利率飆升,國債期限利差出現負值。20xx年人民銀行通過“鎖短放長”的公開市場操作,進一步控制債券市場風險,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進一步去杠桿,我國國債期限利差基本上維持在較低水平,20xx年底幾次出現負利差,債券市場發生大幅波動,但貨幣政策依然維持穩健中性、松緊適度的基調。貨幣政策在宏觀總量方面防范金融風險,實質是從金融市場的負債端增大金融機構的加杠桿壓力,取得了明顯效果。20xx年4月,隨著我國經濟金融戰略發展方向的進一步明確,資管新規正式發布,意味著從資產端徹底規范金融機構的行為。未來三年,我國將繼續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隨著去杠桿的穩步落實,金融監管雖然可以逐漸減弱,但仍需適當存在,以防止風險積累的反復。因此,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國債期限利差總體上仍將維持在低位水平,即使有所上升,幅度也不會很大。
(三)美國期限利差變化的非常規政策影響
次貸危機爆發后,美國非常規貨幣政策的執行改變了其國債期限利差基本上受短期市場利率影響的歷史規律,期限利差基本與長期國債到期收益率同步下降,而短期市場利率基本維持在零附近。20xx年初以來,美國國債期限利差重現由短期市場利率主導的歷史規律。但是從20xx年10月開始,美聯儲采用“上限額度”模式正式啟動被動式縮表,使得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的上升幅度高于常規情況下提高聯邦基金利率的幅度,對利率期限結構的影響與擴表期間正好相反。從歷史上來看,美國國債到期收益率曲線的平坦化,都由美聯儲顯著的加息周期所驅動,導致期限利差收窄甚至倒掛;如果出現倒掛情形,那么在隨后2年內,美國大概率會陷入經濟衰退。這使得美聯儲在完全回歸貨幣政策正常化過程中更加謹慎。所以未來2年左右,美國國債期限利差大概率將高于歷史上美聯儲加息周期期間的情況。綜合本部分前面所述,未來2~3年,一方面我國國債期限利差總體上仍將維持低位水平,另一方面美國期限利差大概率高于常規加息周期的歷史規律。因此,在非常規政策預期的影響下,中美期限利差之差大概率會低于歷史上相似的周期階段。
中美長期利差展望
展望未來2年,美聯儲貨幣政策正常化期間,中美長期利差的變化依然會受經濟基本面和貨幣政策的影響,尤其是美國非常規貨幣政策的退出和我國對金融危機的防范所產生的特別影響依然存在。中美長期利差的變化趨勢對我國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也將產生重要影響。
(一)中美貨幣政策及經濟基本面未來展望
1.中美宏觀經濟展望20xx年6月,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顯示,美國經濟活動穩步增長,就業增長近幾個月保持強勁,失業率下降,家庭支出提升,而商業固定投資繼續強勁增長;同比來看,整體通脹及剔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通脹接近2%。強勁的勞動力市場環境和通脹在中期將接近委員會2%的目標。會后委員會公布的20xx—20xx年的個人消費支出平減指數(PCE)預測中值均為2.1%;GDP增速預測中值分別為2.8%、2.4%和2.0%,增速均較3月預測小幅上調。從我國面臨的外部環境看,近期我國同美國貿易摩擦有所升級,且貿易摩擦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持續,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有所降低。受貿易摩擦影響,預計一方面農產品價格將有所上漲,另一方面貿易戰會導致我國部分出口行業受限,可能導致居民收入降低,具有通縮效應。綜合考慮,20xx—20xx年通脹水平無憂。從內部環境來看,“去杠桿、嚴監管”是長期任務,在這種大環境下,經濟增長難免會受到影響,但這是結構性改革所必須經歷的“陣痛”。我國目前的經濟結構決定了經濟增速不會大幅下降。最終消費支出已經連續五年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消費增長通常較穩健,與出口和投資相比波動較小。綜合考慮,20xx—20xx年GDP增速將穩定在6.5%左右。2.中美短期利率展望美國自20xx年底加快加息節奏以來已經進入連續加息通道。同時于20xx年10月按原計劃正式啟動縮表。20xx年以來,美國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已上調2次達2%,市場預期20xx年至少還會加息一次,20xx年和20xx年將分別加息3次和2次,因此預計到20xx年底,美國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將上升到3.5%。中國方面,貨幣政策仍將保持穩健中性。一方面,未來3年,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系統性金融風險攻堅戰,貨幣政策不會明顯放松,并且考慮到美聯儲加息、人民幣貶值和資本外流壓力,我國政策工具利率大概率至少不會下降。另一方面,我國經濟仍處于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時期,進行結構性去杠桿的同時要為創新型高科技產業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同時又面臨貿易戰等外部壓力,因此,貨幣政策在價格方面不會大幅度收緊,在總量方面進一步放松的概率較大。綜合對未來中美兩國短期利率變化的預期,筆者預計中美短期利差將會繼續下降,但下降空間并不大。由于我國經濟發展狀況已經今非昔比,即使再次回到金融危機之前的負利差情形,幅度也不會如之前那么大。
(二)對我國長期利率的預期
當前,中美經濟發展階段和政策措施相對于危機前后都有很大不同,中美GDP同比增速和長期利差之間負向關系將大幅減弱,中美CPI之差大概率向下將會推動中美長期利差下行。根據中美短期利差和長期利差高度正相關的關系,預計中美長期利差將下降,但降低到負值的概率和幅度都不會很大。由于美聯儲非常規量寬貨幣政策退出的影響,隨著美聯儲的逐步加息,美國國債期限利差收窄的速度將會降低,未來不排除有可能出現負利差,但近兩年出現的概率不大。20xx年6月,美國國債期限利差已經降到不到1個百分點,預計到20xx年會降低到50個基點以下,屆時美國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將在3.8%左右。綜合考慮,在美國貨幣政策正常化期間,我國利率債市場可能會出現一定幅度的振蕩,未來2年,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可能會上升到3.6%~4.1%區間。但由于一方面,經濟增長動力轉換是長期漸進的過程,我國經濟下行的內外部環境壓力不容忽視,或超過人民幣匯率下行產生的資本外流壓力;另一方面,在防范系統性重大金融風險的戰略部署下,隨著我國宏觀審慎監管體系逐漸形成,貨幣政策調控水平將不斷提高。因此,市場將不會出現太大的下行壓力。
金融危機的論文3
論文摘要:金融危機形勢下,建筑企業既面臨著加快發展的全新戰略機遇,又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競爭的考驗。建筑企業要增強信心,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提升綜合實力;要在危機中找先機,把握發展主動權;要敢向管理要效益,強化管理挖內潛;要加大市場開拓多元化之路,形成建筑業的整體合力;要加大資金回收和融資力度,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要堅持科技創新,實施品牌戰略、人才戰略。建筑企業采取以上有效積極的應對策略,化解不利因素,趨利避害,揚長避短,順應市場,謀求發展。
論文關鍵詞:金融危機;建筑企業;戰略機遇
一、增強信心,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提升綜合實力
信心就是黃金,特別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信心尤為重要。建筑企業要在培育工程總承包能力上下工夫,走科研、設計、投資、施工一體化的工程總承包的路子,搭建一個更高層次的競爭平臺,擺脫在一般房建項目單純施工的低層次競爭局面。圍繞行業發展方向,實施建筑、房地產及特色專業、海外業務、項目投資等多板塊多元化經營,延伸產業鏈條,并向關聯度比較緊密的行業滲透,緊跟政策投資走向,抓住當前國家拉動內需建設的機遇,圍繞國家投資重點,培育新型市場,探索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集中力量承接大項目,進入科技含量高的高端市場。
二、在危機中找先機,把握發展主動權
首先,抓訂單,慎選企業市場。要保證有訂單、保證有現金流、保證生存,這是至關重要的,哪怕是訂單收益低一點也要做,所以必須加大力度抓訂單。這需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重點抓政府訂單、國有企業大訂單和無風險訂單;二是原則上不做貸資、墊資的項目,寧愿效益少一點、也要抓資金好一點、風險小一點的訂單。
其次,抓結算,抓清欠,加強賬款催收,努力增加企業的現金流。清欠的前提條件是抓好工程結算,建筑企業要明確每個項目的結算負責人,哪個時期完成什么內容都要有明確的目標。企業要對清欠工作高度重視,采取一切有效的方法,如果錯過時間,那么對方企業就可能倒閉了,當資產一轉移,錢就回收不過來了。
再次,強化風險控制,防范風險。風險的產生會加劇危機的程度,越是在危機出現時,企業越要強化風險的控制,既要注意管理不當造成的風險,又要控制導入式風險。一是提高投資業務的科學決策水平,切實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二是防范回款的風險。即我們都履約,對方沒有償付能力、法人隨時可能消失的風險。施工單位應逐一排查,做好財務和法律方面的風險評價,及早應對。三是規避履約的風險。現在的市場行情不是很好,施工企業要在履約的同時規避給企業帶來的不必要風險,即使不履約,也必須以對方的不履約換取己方的有利條件。如對雙方會談的內容形成紀要,完善有關手續,組織相關保證履約案例的學習等規避風險。
三、敢向管理要效益,強化管理挖內潛
建筑企業要全力推進管理的精細化,樹立成本領先的管理理念,構建嚴密高效的成本管理體系;采取有力措施,全方位推進成本精細化管理;要以施工現場管理為龍頭,規范安全質量行為,狠抓成本管理,提高企業的盈利水平。一是優化材料采購管理流程,降低采購成本。對于施工企業,可以采用供應鏈的方式進行采購。企業通過招投標的方式與材料供應商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減少供應與需求之間的中間環節,通過向市場要“庫存”。同時,施工單位要注意優化業務流程和施工工藝,降低材料損耗。材料費用開支約占建筑產品成本的60%多,是成本要素控制的重點。正確分析物資管理的各個環節,抓住影響工程成本的重要過程,實施監控,是實現降低工程成本的關鍵。二是確定成本目標,明確目標責任制,多渠道降低成本。一方面,在施工項目成本管理中,要注重過程的控制;另一方面,把成本控制工作做的扎實、細致,落到實處,就必須細分管理單元,將施工項目成本總目標分解為若干細小的成本單元,落實到項目管理的各部門和全體人員,不出現管理的死角。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實施成本考核。建立長效的激勵機制和獎懲措施是施工企業項目成本實施精細化管理的保障措施,也是提高員工積極性、主動性的有效方法,企業應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激發員工的內在潛力,使每個人都能施展自己的能力。
四、加大市場開拓多元化之路,形成建筑業的整體合力
進一步加強企業間的溝通聯系,實施強強聯合戰略,創新企業間合作、互補、共贏的機制,在項目上進行戰略聯盟,并積極主動與涉外經營的大企業、大集團合作。努力吸收國際先進項目管理經驗和管理模式,憑借企業自身的業績、管理能力和品牌效應拓展市場,積極培育市場資源、建設、經營新型節能、環保、高新技術等領域項目。盡快建立完善區域化市場開拓、管理模式,主動參與市場競爭。
立足科學發展,優化產業結構,轉變企業發展模式,大力實施相關多元化發展戰略,積極向機場、水利水電、污水處理、環保等相關領域土建市場的開拓。做好在建項目,在建項目中應履行合同、創建名牌、打造企業品牌,利用在建項目結識朋友,開拓市場,鍛煉隊伍。形成擁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集成配套的核心技術優勢,占領行業技術制高點。在經營工作中鞏固強項、突出專業,為向專業化方向發展,逐步形成專、精、特、新等技術和管理特色打下基礎。
五、加大資金回收和融資力度,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
建筑企業要積極尋求銀企合作,解決企業資金問題;開展企業合作,使資金得到有效運用;企業要挖掘內外資源潛力,通過優勢企業上市等辦法,以資本市場化來帶動企業對社會各類資源的整合能力。同時,企業要加強自身管理,挖掘潛力,降低經營成本,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在工程承接環節和合同簽訂環節,將風險化解為零。尤其要增加國際市場的風險防范能力,關注國際時局,實施多區域開發,分散風險。
六、堅持科技創新,實施品牌戰略、人才戰略
進一步從過去由人力、物力投入為主的增長方式轉變到以技術投入為主的發展方式,提升企業發展質量。以企業發展需求和市場為導向,增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一是立足在建項目抓好科研攻關、工法開發和專利申報工作,增強企業研發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二是利用、依托大企業或科研院校開展技術創新,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三是繼續擴大科技投入,如推進企業信息化、數字化管理,加強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實現資源共享等,推進科技進步,注重成果轉化,走科技強企之路。
將品牌戰略、人才戰略納入企業中長期規劃。著力打造質量精品工程,形成企業的名牌產品,提高企業在市場的知名度和競爭力,逐步在多個優勢領域打造具有市場差異化的知名品牌。要注意培養使用現有人才隊伍,及時補充引進短缺急需人才、重點培養經營管理、工程技術、項目經理、工人技術骨干人才隊伍,實現企業由勞動密集型向管理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轉變。在人才培養問題上,尤其要加快培養和引進滿足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需要的人才。通過培訓、聘用及其他一些激勵手段來保證施工的穩定,來保證一些主要管理人員和技術工種自愿與企業一起發展、壯大。
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論文(精選5篇)
金融危機對旅游業的沖擊顯而易見,由于旅游業是綜合性、關聯性較強的產業,當外界市場發生變動時,其影響較為直接,金融危機造成收入降低,經濟環境的蕭條會直接降低旅游熱潮。下面跟著小編來看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論文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論文 篇1
隨著世界經濟的開放程度不斷提高,世界經濟成為了一個有機的整體,牽一發而動全身,局部的金融危機會造成經濟的全方位崩潰,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密切,金融危機對我國進出口貿易、股票市場、就業市場、外匯儲備、房地產業和旅游業等產生深遠影響。
1、對出口貿易的影響
我國是進出口大國,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擴大出口量成為我國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尤其是在我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世界經濟發展減速的背景下,加大我國的出口貿易量對刺激我國經濟影響重大。金融危機的爆發會造成國外消費市場萎靡,從而降低對中國產品的進口量,減少中國的貿易順差,進而影響中國產品的市場優勢。以美國的次貸危機為例,次貸危機的爆發強化了美元的弱勢地位,美元貶值迅速,其出口產品的優勢不斷下跌,為美國政府為銀行注入了流動性資金,導致人民幣極速升值,中國出口產品原有的競爭優勢蕩然無存,出口量大跌。
2、對金融證券機構的影響
當前我國的金融證券市場發展迅速,但是金融市場的工作機制并不完善,對金融風險的識別和規避能力較差,但是其資本項目遠未實現完全開放化,因此,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證券市場的影響相對有限,我國的金融和證券市場不會出現反向的單邊行情,這保證了我金融證券市場的相對穩定性。另外,影響我國金融和證券市場的主導因素是國內政策引導和市場環境,整體環境出現經濟衰退對我國金融市場的影響最大,而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業的影響相對有限。金融危機會對利率聯動、匯率以及金融機構的經營產生影響,同時也會承擔一些國外金融危機造成的沖擊。對證券行業來說,其直觀的反映是股票價格波動,對投資者以及證券機構產生一定影響,同時對融資市場造成沖擊,但是金融危機對證券市場造成的影響會進一步促進金融創新,從而提高市場對金融風險的防范和控制力度。
金融危機下高職畢業生就業分析的論文
摘要:在當前金融危機下,提前了解當前就業形勢,清楚金融危機下,企業對高職生的素質要求,為高職生提供一些建議,使其成為符合企業需要的人才。探析金融危機下企業對高職生的素質要求,對高職生如何應對金融危機下的求職困境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淺探;高職生;金融危機下;應對;素質要求
1調查問卷情況分析
1.1金融危機下,企業是否不愿意招聘沒有工作經驗的高職生
66.7%的企業對此持肯定態度,金融危機下,很多企業都停止了校園招聘,他們招聘人才顯得更加謹慎,不愿招聘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高職生而增加企業的開支和花費時間、精力。高職生沒有經驗,是企業不愿招聘高職生的主要原因。
1.2金融危機下,企業是否更愿意招聘擔任過學生干部或班級干部的高職生
58.3%的企業表示特別看重這一點,金融危機,讓眾多企業紛紛倒閉,讓企業更加感覺了解到需要引進最有能力,最優秀的人才來為自己工作。杭州韓進口貿易有限公司的孫經理表示,擔任過學生干部的學生,具備一定的領導能力、組織能力,可以為企業創造更高的績效。同時,擔任過學生干部的高職生更懂得換位思考,站在領導者的立場想問題,減少抱怨,有利于上下級和諧相處,有利于更好的發揮團隊的力量,為企業創造良好的企業文化。
1.3金融危機下,企業更看重高職生哪方面的能力
41.7%的企業看重高職生的創新能力,25.0%的企業看重人際交往能力,16.7%的企業注重高職生時間管理能力,17.6%的企業注重學習能力。金融危機,部分企業倒閉是由于其不懂得自主創新,沒能擁有屬于自己的真正實力,導致在危機面前無能為力而倒閉,讓現存的企業深刻了解到創新意識的重要性。
國際金融危機中發展論文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楊志明。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發展和諧勞動關系[J].求是,2010(4)。
[2]林曉潔。分析新特點,探索新途徑,努力推動勞動關系工作取得新發展[N].中國勞動保障報,2010-05-12(A1)。
[3]汝信,陸學藝,李培林。2010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4]施楊,張國平。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企業和諧勞動關系再思考[J].改革與戰略,2010(1)。
[5]唐鑛。金融危機形勢下的戰略性勞動關系管理[N].光明日報,2009-12-12(A7)。
[6]任湘郴。李作威。金融危機背景下勞動關系管理研究[J].商業時代,2010(1)。
[7]方豐,徐冬。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和諧勞動關系的鞏固[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畢業論文范文查看下載 #p#分頁標題#e#查看的.論文開題報告 查閱參考論文提綱
金融危機論文的寫作
金融危機論文的寫作重點有很多,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國內許多外向型企業跌進“嚴寒”,如何過冬成為不少企業必須面對的現實。然而,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一些行業或企業的獨特“抗寒”能力,也為人們提供了啟發和思考。
不久前,以研發特種計算機產品為主的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布的2008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金融危機期間公司收入3.52億元,去年同期為1.54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28%,第三季度凈利潤為5074萬元,去年同期為4570萬元,同比增加11%,2008財年前九個月,研祥智能收入同比增長150%。事實上,在金融危機時期經濟下滑成為普遍事實的情況下,一批真正掌握技術專利和核心競爭力的實體產業,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顯露出特有的生存能量。大唐、研祥、華為、中興等擁有自主創新和知識產權的電子信息企業,不僅獨善其身,而且逆勢增長,在特種計算機領域國際排名躋身前三的研祥集團,甚至準備“游冬泳”。
據研祥集團董事局主席陳志列介紹,國內很多高科技企業基本沒有受到金融危機的太大影響。分析企業“抗寒”能力,陳志列認為,首先,敢向海外發展的.企業大多是“身強體壯”,具備實力的。研祥的特種計算機產品在市場上的適用率每年保持在90%以上,多款產品在國際上擁有自主定價權。其次,在海外市場的選擇上規避風險。研祥海外市場的布局是中東、俄羅斯、印度和以色列等國家和地區,那里對特種計算機產品需求有一個很大的增量市場,同時又沒有受到美元貶值的影響。第三,國內受此次金融危機沖擊最大的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研祥、華為這類擁有技術創新和研發實力,產品領先,具備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抵抗力”較強。
如何進行金融危機論文的寫作?
金融危機論文的寫作重點有很多,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國內許多外向型企業跌進“嚴寒”,如何過冬成為不少企業必須面對的現實。然而,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一些行業或企業的獨特“抗寒”能力,也為人們提供了啟發和思考。
不久前,以研發特種計算機產品為主的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布的2008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金融危機期間公司收入3.52億元,去年同期為1.54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28%,第三季度凈利潤為5074萬元,去年同期為4570萬元,同比增加11%,2008財年前九個月,研祥智能收入同比增長150%。事實上,在金融危機時期經濟下滑成為普遍事實的情況下,一批真正掌握技術專利和核心競爭力的實體產業,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顯露出特有的生存能量。大唐、研祥、華為、中興等擁有自主創新和知識產權的電子信息企業,不僅獨善其身,而且逆勢增長,在特種計算機領域國際排名躋身前三的研祥集團,甚至準備“游冬泳”。
據研祥集團董事局主席陳志列介紹,國內很多高科技企業基本沒有受到金融危機的太大影響。分析企業“抗寒”能力,陳志列認為,首先,敢向海外發展的企業大多是“身強體壯”,具備實力的。研祥的特種計算機產品在市場上的適用率每年保持在90%以上,多款產品在國際上擁有自主定價權。其次,在海外市場的選擇上規避風險。研祥海外市場的布局是中東、俄羅斯、印度和以色列等國家和地區,那里對特種計算機產品需求有一個很大的`增量市場,同時又沒有受到美元貶值的影響。第三,國內受此次金融危機沖擊最大的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研祥、華為這類擁有技術創新和研發實力,產品領先,具備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抵抗力”較強。
金融危機下的公允價值會計分析論文
摘要:金融危機是經濟運行過程中所出現的一種不健康的經濟現象,金融危機的產生會使得生產以及經濟發展都受到影響,這對于整個社會穩定性的維持都是極為不利的。公允價值會計的應用能夠很好的緩解金融危機給金融市場帶來的沖擊,這對于降低金融危機對于人們生活生產的影響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金融危機;公允價值;會計
一、前言
目前我國在公允價值會計的應用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這在一定程度對于公允價值會計作用的發揮造成影響。因此,相關部門必須加強重視,積極地發揮出公允價值會計在金融危機緩解中的作用,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奠定基礎。本文就公允價值以及公允價值會計的含義、公允價值會計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所具有的優勢以及加強公允價值會計在經濟危機背景下提升金融市場穩定性的措施進行分析。
二、對公允價值以及公允價值會計的概述
公允價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公允市價或者公允價格,其是在對商品市場進行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由買賣雙方自愿在遵循交易公平的前提下所確定的交易價格。隨著對于公允價值研究的不斷深入,公允價值的含義也更加廣泛,目前普遍認為如果不存在關聯性的買賣雙方在遵循公平交易的基礎上一項資產可以被買賣或者一項負債可以被清償時的成交價格也可以被認定為公允價值。在以公允價值為計量前提下,資產和負債在公平交易的過程中,有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進行計量。除此之外,公允價值還被應用在購買企業對于合并業務的處理過程中,也就是說在企業對合并業務進行會計處理時,把商品的公允價值作為計價的基礎。在實際會計事務處理的過程中公允價值的確定往往需要具有專業資質的評估機構對于兼并的企業凈資產進行評估,并把評估結果作為公允價值確定的最主要的依據。最早提出公允價值這一概念的國家是美國,最早提出公允價值這一概念的時間為上世紀80年代左右,在那個時期財經行業普通認為把公允價值作為計量標準能夠使得會計信息之間的關聯性得到提高,并且能夠使得會計信息為企業決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這對于會計目標的實現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公允價值會計是在公允價值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一種新的會計處理模式。就目前國際上公認的對公允價值的定義來看,公允價值會計主要指的就是在對資產與負債進行會計處理過程中把市場價值、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作為計量屬性會計模式。和傳統會計模式相比,公允價值會計模式所具有的相關性更加高,這符合市場世界一體化的走向,可以說公允價值會計的重要性將會在社會發展中越來越重要。受我國基本國情的影響,我國對于公允價值的確認方式具有一定的自我特色。在我國新會計準則推進之后,對公允價值的幾種確定方式進行了明確。首先如果在會計處理過程中存在金融資產或者金融負債,并且這些金融資產或者負債在市場上保有一定的活躍程度,那么其活躍市場中的報價則應當用于公允價值的確定上,其次如果金融資產或者負債并未出現出價或者要價行為,但是在最近交易日后經濟環境產生了較大的波動,企業則應該以金融資產或者負債現行的價格或者利率作為參考對象,對最近的市場報價進行調整,并以市場報價為基準實現對金融資產或者負債的公允價值的確定。最后如果金融工具在市場上的活躍度不明顯的,在對其公允價值進行確定的過程中,相關人員要采用估值技術手段,從而最大程度的保證所確定的公允價值的合理性。就目前我國經濟運行的環境來看,在我國相關部門對公允價值進行運用的過程中存在的爭論點還相對較多,這是在新會計準則中對于公允價值的使用條件的限制條件也相對較為苛刻的重要原因。在對經濟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如果公允價值的運用合理性不能夠保證,那么其將會淪落為管理層人員操縱利潤的工具,進而誘發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產生,這對于我國資本市場風險性的降低是極其不利的。作為金融市場以及金融體系都還不夠完善的我國,尤其在金融危機產生時,為了最大程度的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性,其在對公允價值會計進行使用的過程中必須抱有謹慎態度。
國際金融危機對山東省出口的影響論文
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我國對外貿易增速明顯滑落。當前,我國外貿形勢出現進出口價格回調、貿易條件改善等新趨勢,本文主要從需求、匯率、價格和外貿政策這四個方面分析了國際金融危機對山東省出口貿易的影響,同時也針對 “后危機”時代如何發展出口貿易等問題進行了一定探討。
一、引言
2014年IMF年報指出,隨著 2014 財年接近尾聲,世界經濟逐步轉過“大衰退”的拐角,復蘇勢頭正在加強,全球金融穩定狀況正在好轉。同時2014 年 4 月IMF發布的《財政監測報告》認為自危機高峰以來,先進經濟體財政赤字的平均水平已下降一半,但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赤字和債務比率依然高于危機前水平。
在2014年外貿市場復蘇緩慢的形勢下,山東省外貿進出口穩步增長,全年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2771.2億美元,同比增長4%,高于全國0.6個百分點。其中美國仍然為山東第一大貿易伙伴,其次是韓國,借助中韓自貿區建設的利好機遇,山東對韓貿易達到328.8億美元,增漲了10.4% 。值得關注的是,2014年山東對32個海上絲綢之路國家和47個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的進出口增長也保持了良好態勢,增幅分別為7.3%和4%,可見在宏觀經濟回調的狀態下山東省的對外貿易情況在國家發展戰略規劃改革中也有了一定的改善。
2007年山東省外貿依存度達到35.6%,外貿出口成為山東經濟發展的重要拉動力量。同時從基礎數據來看2008年年7月份之前,山東省出口增速總體保持在30%左右,之后至2008年12月首次出現負增長。從2009年2月份開始,出口增速較為平穩,但仍然呈現為負增長,直到2009年12月份,出口才轉為正增長。但是,2010年山東省出口增速又開始出現波動和下滑。
金融危機對旅游業發展影響研究論文
旅游業在其發展過程中極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同樣也是非常脆弱和敏感的。本文現就金融危機對旅游業發展進行了簡單探討,并分析了當前形勢,提出了相應的意見及其建議。
旅游業的發展是伴隨著其他產業的發展而發展的,在經濟繁榮時期,旅游業發展自然比較快速,但是在發生金融危機之后,旅游業也隨之受到影響。自2006年發生金融危機之后,世界各地的旅游業都收到了非常大的影響,其中就包括我國的入境旅游業。因此,我們就要在分析金融危機產生原因的基礎上減少其危機對于旅游業的影響。
一、金融危機對于旅游業的影響
金融危機的發生是具有頻繁性、超周期性和不可預見性的,在發生金融危機的時候,旅游業產生動蕩時在所難免的。之所以旅游業極易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就是因為旅游業的各個環節之間的聯系具有超高的依賴性,稍有不慎就極易產生連鎖反應。自2008年世界各地發生大面積金融危機以來,我國旅游業也受到很大牽連。分析了金融危機發生之后后旅游行業的走勢可以清楚的'看到,金融危機影響到我國的旅游業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國內旅游。由于旅游業與經濟發展緊密相連,在經濟危機發生時旅游業也隨之發生變化。經濟發生大面積動蕩時必然會牽連旅游業發生大面積的蕭條現象,進而使得整個旅游需求與支付能力的萎縮、旅游企業資金鏈的吃緊、旅游消費信心的喪失。旅游業的各個要素包括有旅游飯店、酒店、旅行社、旅游企業等等,發生金融危機之后最先受到牽連的必然是旅游業中的各個重要組成要素。其中,重要因素的盈利是依靠旅游業的興旺而興旺的,但是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各重要因素很難維持基本的盈利狀態。然后就是金融危機會影響到我國的入境旅游人數。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外國游客來我國旅游的人數大面積減少,如旅游大省廣東、上海等等一些地方,受到影響非常大。
國際金融危機下金融審計工作再思考論文
論文導讀:金融審計作為一種有效的監督手段,是金融危機中風險防范的一個重要工具。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金融業國際化的趨勢日趨明顯,金融審計所依賴的金融環境正在發生劇烈變化,這就要求金融審計工作也要不斷創新和深化。更好地發揮審計監督職能,為宏觀金融改革和發展服務,是從事金融審計工作人員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國際金融危機,金融審計工作
金融審計包括對國家中央銀行、國家政策性銀行、國有及控股的商業銀行、保險業、信托業、證券業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審計,是審計機構對金融機構資產、負債、損益的真實、合法和效益進行監督的行為,它既具有金融監管的部分職能,又有自身的獨立性和綜合性,能夠以獨特的視角,為國有金融資產所有者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為宏觀決策服務。
一、金融審計的地位和作用
金融審計是國家審計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20年來,伴隨著審計領域的不斷拓展和審計重點的逐步變化,金融審計緊緊圍繞“防范風險、提高效益、規范管理”的總體目標,全面審計,突出重點,嚴肅查處重大違法違規問題和金融案件,在整頓和規范金融秩序,維護金融安全,完善金融監管,促進金融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市場經濟運行的實踐充分證明,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安全是國家經濟安全的核心。金融審計作為一種有效的'監督手段, 是金融危機中風險防范的一個重要工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業有了長足發展。但是,金融業作為一個特殊的高風險行業,多年來所積聚的風險日漸顯露,如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勢必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給整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帶來深重危害。在當前這場史無前例的金融風暴席卷全球之時,更應該重視金融審計,發揮其在防范金融風險中的積極作用。
金融危機形勢下就業問題的探討論文
【摘要】就業問題是關系到國安、民生的大問題,受 金融 危機的影響,解決就業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全局性的重大 經濟 、 政治 和社會問題。
【關鍵詞】金融危機;失業;就業
1 金融危機對我國勞動力就業的影響
1.1 金融危機造成大量勞動力失業,加大就業壓力。
1.2 金融危機使我國服務行業勞動力需求減少,加大就業壓力。
全球金融危機愈演愈烈,對服務業貿易帶來一定的影響。例如外貿服務部門、國際金融和國際等部門,在經濟增長放慢帶來的收入減少情況下,國際旅行和 旅游 業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國外游客數量減少和跨國公司節約旅行開支,都對服務業貿易和本地經濟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對勞動力需求減少,從而加大就業壓力。
1.3 金融危機影響外資投入,減弱了投資拉動就業效應。
中國是全球吸收FDI投資最大的 發展 中國家,金融危機爆發之后,一些跨國企業或投資者由于受到資本市場籌資和融資的約束,無法籌措資金對新興市場進行投資。而且,中國制造業成本上升和利潤率較大幅度下降,也減少了投資者盈利預期,從而減弱對中國的.投資意愿。外商投資拉動就業的效應明顯減弱。出口滑落使出口企業和制造業的開工不足,誘發投資進一步下降,減弱了投資拉動就業效應。
2 金融危機形勢下解決就業問題的探討
2.1 深入理解貫徹國家政策解決就業問題:
我國相繼出臺了“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等一系列宏觀經濟政策措施。這些有利的政策因素包括:通過擴大投資實現保增長和保就業;通過對企業減輕負擔和加大扶持等措施穩定就業崗位;通過積極的就業政策擴大就業和促進創業;通過加強農民工技能培訓和職業 教育 、農民工返鄉創業和投身新 農村 建設,以及采取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廣開農民工就業門路,多渠道為農民工提供幫助和扶持;采取積極的措施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問題,提出鼓勵和引導畢業生到城鄉基層就業,鼓勵畢業生到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就業,鼓勵骨干企業和科研項目吸納和穩定高校畢業生就業,鼓勵和支持畢業生自主創業等措施,幫助大學畢業生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