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成考專升本大學語文課文知識要點
考生在備考成考專升本的過程中,必須熟悉各科目的考試重點,明確備考方向,才能有針對性地制定備考計劃。下面小編為大家搜索整理了關于大學語文課文知識要點,歡迎參考閱讀,希望對大家備考有所幫助!
《論語·季氏》
課文知識要點提示
1.作家作品
本文選自《論語·季氏》。《論語》是我國先秦時期的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記言為主。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禮。
2.孔子反對季康子攻伐顓臾的理由
“季氏將伐顓臾”這一事件發生在春秋末期的魯國。魯哀公在位時,國內季(康子)氏專權。費地是季氏的封地,為了擴張勢力,季氏欲吞并近鄰顓臾。孔子的弟子冉有、季路為季氏家臣。
季氏發兵前,冉有、季路將此事向老師孔子匯報。孔子因此嚴厲譴責了季氏的錯誤決策,也批評了弟子們作為家臣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孔子和弟子一共有三次對話,在第一次對話中就陳述了反對季氏攻伐顓臾的理由有三: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3.治國以禮、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
這一主張出現在課文的第三段,孔子在駁斥了弟子冉有的自我辯護之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4.議論方式。駁立結合
本文是對話形式展開的駁論文。由冉有的三段話,引出孔子的三段議論。冉有三段話:報告事實,推卸責任、為季氏辯護。孔子抓住冉有的三段話,一一加以駁斥,并在駁論中正面闡述自己主張治國以禮、為政以德的政治觀點。本文總體上是駁論,孔子以治國以禮反駁季氏將伐顓臾;以家臣應盡職盡責駁“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以為政以德駁“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但駁論之中有立論,在駁斥之后正面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治國以禮,為政以德。在對冉有的批評中,提出“陳力就列,不能者止”,不斷將自己的觀點推向深入。
5.論據的多樣性
歷史材料:“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
現實事例:“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日:‘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6.雙重比喻句的作用和含義
本文的重點雙重比喻句是“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一是將季氏比作虎兕,將顓臾比作龜玉。季氏攻伐顓臾,好比虎兕從籠中出來傷人,顓臾無辜受難,如同龜玉毀于櫝中。第二層含義是將冉有和季路比作守柙護櫝之人,無論是季氏出兵還是顓臾被毀,冉有和季路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7.反詰句的作用
本文的反詰句有:“無乃爾是過與?”“何以伐為?”“則將焉用彼相矣?…‘是誰之過與?”反詰句的作用是增強感情色彩,加大說理力度。
《寡人之于國也》
《孟子》
課文知識要點提示
1.作家作品
本文節選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名軻,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和孔子合稱“孔孟”,同屬儒家學派。孟子主張施仁政,行王道,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本文是一篇以對話形式展開的議論文。
2.中心思想’
本文記錄了孟子和梁惠王的對話,圍繞“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問題展開論述,具體闡述了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和統治者應持有的正確態度,表現了孟子的王道仁政的思想。
3.連鎖推理
所謂連鎖推理是以前幾句得出的結論為前提,推出新的結論;再以新的結論為前提,推出更新的結論。這種推理的好處是可以使文章環環相扣,層層推進,前后承接緊密,氣勢強勁。本文運用了連鎖推理的地方有兩處:(1)在論述行王道的初步措施時,孟子以“不違農時”“數罟不入灣池”“斧斤以時入山林”為前提,推出了“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的結論。接著以此為前提,推出“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的新結論。最后又以這個結論為前提,推出了“王道之始也”這一更新的結論。(2)論述行王道的根本措施的時候,孟子由“五畝之宅”“雞豚狗彘之畜”“百畝之田”等措施人手,推出“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的結論,再由此結論推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新結論。
4.排比句的作用
本文中有兩組排比句:“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灣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排比句可以增強文章的氣勢。
5.比喻的作用
本文著名的比喻是“五十步笑百步”,是孟子在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時使用的,說明梁惠王與鄰國之君在治國方法上無本質的區別,否定梁惠王的“盡心”之說。還有一處比喻是在論述使民加多的正確態度的時候,運用了“刺人而殺之,日:‘非我也,兵也”’的比喻,揭露梁惠王把“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的錯誤觀點。比喻將抽象的道理闡述得形象而生動,具體而深刻。
《莊子·秋水》
課文知識要點提示
1.作家作品
本文節選自《莊子·秋水》。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人。莊子和老子合稱“老莊”,同屬道家學派。莊子在哲學上主張順應自然,提倡無為而無不為。莊子散文是先秦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多采用寓言形式。
2.文章主旨
在無限的宇宙中,個人的認識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因而是有限的。在客觀上,這一主旨給今人的啟迪是學無止境,認識無止境,不能滿足,應努力進取。
3.寓言說理
《秋水》一文通篇采用了寓言的方式說理。文中的主要人物北海若和河伯是莊子虛構出來的神話人物。北海若是莊子思想的化身。文章通過兩個神話人物的對話來展開說理,闡明觀點,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文學性。
4.比喻論證
在論證上,多用形象的比喻來說明抽象道理。在論述一個人的認識不可能超越其生存環境的限制時,連用了“井蛙”“夏蟲”“曲士”三個比喻,這是將同一類型的比喻集中在一起比較論證。又如論述人的認識十分有限這個問題時,連用了幾個比喻:“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梯米之在大倉乎?”等。也包含性質相反的對比論證,如將“曲士”與已自知淺薄的河伯對比。在不同的層面上運用比喻,可以把抽象的道理表現得深入淺出,易于理解。
《大同》
《禮記》
課文知識要點提示
1.作家作品
本文選自《禮記·禮運》。《禮記》成書于西漢中期,是儒家學說的經典著作之一。大同:即人類的理想社會,大團結、大和諧的社會。按照儒家學說,五帝時代(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是大同社會,是“大道之行”的時代。本文是孔子參加魯國的祭禮后,與弟子子游的一番談話。
2.文章主旨
孔子對春秋末期的社會現實不滿,論述了“大同”“小康”理想社會,表達了對當時社會現狀的不滿以及對“克己復禮”和重建“大同社會”的美好憧憬。
3.大同社會與小康社會的區別
大同社會“天下為公”,“選賢舉能”,“禮”自然運行于自然與人類社會之間,人欲與禮自然融合,人順應自然;“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物質極大豐富,“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
小康社會“天下為家”,世襲制“大人世及以為禮”。圣人用“禮”約束人欲,治理天下。“各親其親,各子其子”。“以(禮)設制度”,“以立田里”。社會治安,“城郭溝池以為固”,“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4.正反對比
本文以正反對比的方法凸顯了大同世界和小康社會的不同,表現在社會所有制和政治目的的不同,人事制度、人際關系的不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同,社會治安不同等方面。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孔子對“大同世界”的強烈向往,對當時社會禮崩樂壞的強烈不滿。
5.排比修辭
排比可以增強文章的說理氣勢。文中多處運用了排比。例如:“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等。
1、學習目標
本部分共選詩詞25首。其中古典詩13首,現代詩5首(包括外國詩1首),古典詞5首,賦1首,曲1首。通過者25首詩詞,賦,曲的學習:
1>、要掌握詩詞的主要寫作特點;
2>、提高閱讀欣賞詩詞歌賦的能力;
3>、掌握有關詩詞歌賦的作家;
2、學習建議
要認真閱讀課文中所選的詩詞,要在讀通,讀懂上面下大功夫。尤其要求背誦的詩詞必須要背誦,通過讀通讀懂所選的詩詞,在此基礎上來理解掌握詩詞的寫作特點。
對于詩詞的一些經常使用的寫作手法,如比興,借典故抒情等,要重點掌握。
對每篇詩詞后面的“提示”要認真研讀,因為“提示”是我們掌握此首詩詞的“綱”,十分重要,切不可詩詞還沒有讀熟,“提示”還沒有弄懂,弄清,就急急忙忙去做題,這樣就會本末倒置。
在讀熟詩詞,弄清弄懂提示的基礎上,再適當地多做些練習題,來鞏固所學到的知識。
3、學習的難點與重點
每首詩詞的學習要點與難點,見每首詩詞的講解。
詩詞總的學習要點與難點有如下幾方面:
掌握詩詞的特點:以豐富的情感表現生活;對生活高度集中概括;語言凝煉,富于形象性,富于節奏美與韻律美。
古典詩歌分類
律詩:每首詩八句的為律詩;每句五個字的為五言律詩,每句七個字的為七言律詩;
絕句:每首詩四句的為絕句;每句五個字的為五言絕句,每句七個字的為七言絕句;
楚辭:楚國屈原創造的一種詩體,詩中常用語氣詞“兮”。
樂府:樂府作為一種詩體,是由漢代專管音樂的機構“樂府”而來的。漢代以后襲用樂府舊題,如李白的《行路難》;唐代白居易發起新樂府運動,寫當代的事情,叫新樂府,如《杜陵叟》。
歌行體詩:唐代以后,出現古體詩,又叫古風;形式比較自由,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詞:
詞牌:每種詞調都有自己特定的名稱,叫做詞牌,如“虞美人”“八聲甘州”“聲聲慢”等等。在初期詞牌名和詞的內容經常有關聯,到了宋代,詞牌名與詞的內容一般沒有關聯,為了點明題目,有的詞另有題目,如蘇軾《江城子》,題目是“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詞大致分為兩派:
婉約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豪放派:蘇軾,辛棄疾;
曲:一般指“元曲”。元曲包括兩種文體:一種是“散曲”,屬于詩歌一類;一種是劇曲,又叫雜劇,屬于戲劇一類。
“散曲”分為小令和套數兩種形式。“小令”相當于詞中的一首小令,“套數”是由若干曲子組成的大篇作品。“帶過曲”小令完后,作者還有話要說,再選一個宮調相同的曲調繼續寫,并在兩個曲調之間用空格隔開。
賦:是一種半詩半文的文體。主要特點是鋪陳事物。如蘇軾的“赤壁賦”,講究文采,對偶,韻律,常采用主客對答形式。
賦的分類:分為騷體賦,漢大賦,抒情小賦,騈賦,文賦。
比興:比興是一種表現手法,在詩詞中運用很多。比:“以他物比此物”。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興之辭”。比興往往連用,簡單的說,比興就是借與主體事物有關的事物起筆,引出并展示主體事物的手法。可以加強作品的表現力。如“氓”,“行路難”,“無題”,“摸魚兒”等等。
用典:用典是一種修辭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為用典。可以豐富而含蓄地表達有關的內容和思想。如“摸魚兒”“短歌行”“行路難”“破陣子”“長亭送別”等都大量運用用典的修辭手法。
研究對象
藝術概論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的藝術活動,以及與之相關的原理、范疇、原則和方法等。
學科性質
藝術概論是一門研究藝術活動基本規律的學科,是闡述藝術的基本性質、藝術活動系統以及藝術種類特點的科學體系。
學科任務
1、系統和全面地闡釋藝術活動的基本規律,確立進步的、科學的藝術觀。
2、了解藝術活動系統各個環節之間的本質聯系,以及藝術活動的規律與特點。
3、指導人們遵循審美規律和藝術規律進行能動的創造、接受和批評。
研究方法
藝術概論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三個層面:
1、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
2、運用行之有效的科學方法,研究藝術活動的實踐與發展。
3、運用藝術學科特有的研究方法,研究藝術領域的各種問題。
客體世界
即藝術活動所反映和表現的客觀社會生活及自然界。具有審美價值的客體世界是藝術創造的主要對象。
藝術創作與制作
藝術創作即藝術家基于自身的審美經驗和審美體驗,運用特定的藝術語言和材料,所進行的從審美意象到藝術形象或藝術意境的創造性活動。
藝術制作與藝術創作密切相關,它更多地體現出以物質性制作為主的特點。在當代藝術活動中,藝術制作顯示出重要的和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意義。
【成考專升本大學語文課文知識要點】相關文章:
成考專升本藝術概論的復習要點07-22
成考專升本《大學語文》真題練習2016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