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院校體育教學服務學生成長的理性思考論文
摘要:醫學院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是大學生課程體系的必修課程.多年來,受到傳統體育教學體系的影響,醫學院校護理專業體育課程依舊遵循傳統教學方法,重基本技能教學,輕醫療保健知識介紹,沒有根據護理專業將來從事職業特點安排具有職業針對性的體育教學內容,與護理專業職業所需的基本素質有一定程度的脫節。因此,根據護理專業職業特點和培養目標,在體育教學中側重培養護理專業職業素質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醫學院校;護理專業;體育教學;學生成長
《公共體育》是大學生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通過合理的體育教育和科學的體育鍛煉過程,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為主要目標的公共必修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1]。醫學院校具有豐厚的醫療資源,實現醫體結合,使得體育課程更好的服務學生專業成長是醫學院校體育課程將來可能發展的方向。目前,醫學院校護理專業體育課程依舊遵循傳統教學方法,重基本技能教學,輕醫療保健知識介紹,沒有根據護理專業將來從事職業特點安排具有職業針對性的體育教學內容,與普通學校體育課程開設無顯著差異。本文對醫學院校護理專業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對護理專業體育課程教學服務學生專業成長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的改革進行理性思考,期待與廣大醫學院校體育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討。
1護理專業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現狀
傳統的護理專業《公共體育》的教學是以《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為本位,重點激發學生參與運動興趣、掌握運動技能、提高身體素質、優化心理結構,逐步適應社會這五個基本教學目標。與臨床護理專業職業特點的關體育的內容,如護理職業需要長時間從事鋪床、跑補液等所需耐力素質,對急重癥病人的臨場應變速度素質,對承受繁重搬運病人的力量素質,以及護理專業職業禮儀、形象塑造等與護理專業相關的專門性內容缺乏重點鍛煉。其結果是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不足,公共體育教學效果與護理專業職業所需的基本素質有一定程度的脫節。因此,《公共體育》課程教學中,調整教學內容,針對護理專業職業特點,有針對性的增加護理專業所需要的專業素質,使得《公共體育》課程服務護理專業發展是非常必要的。
2護理專業《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改革
為了實現公共體育培養護理專業學生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的要求,培養學生建立正確的體育鍛煉習慣,提高身體素質以勝任將來護理職業繁重的工作任務,我校體育教研室對護理專業《公共體育》教學改革進行初步探索。
2.1改革公共體育課程教學內容,重點提高護理職業所需的身體素質
鑒于護理專業學生將來從事的職業特點,我校體育教研室課程教學研究團隊對公共體育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了調整。我們把公共體育課程教學內容分為基礎體育課程內容、專項體育課程內容和醫療體育課程內容三大模塊。基礎體育課程內容按照身體素質包括速度、力量、耐力、柔韌、反應五項內容進行課堂授課,全面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由于護理工作具有工作時間長、工作強度大,經常值夜班的特點,對自身身體素質要求非常高,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很難應對長時間、大強度的繁瑣的護理工作,調查顯示由于工作中體能消耗較大,84.7%的護理工作以來出現體能明顯下降的現象[2],全面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顯得尤為重要。基礎體育課程內容以田徑、三大球、太極拳等教學為主,重點發展學生身體素質專項練習。由于基礎體育課程開展相對比較枯燥,學生參與動機不足、興趣不高,教學中可適當結合護理工作的實際工作需要安排具有職業特色的教學內容,比如護理職業中經常從事搬運病人、抬擔架、搬運藥瓶等負重工作,我們在基礎體育課程教學中可以模擬護理工作職業情境,將職業特色訓練引入公共體育教學中進行專門性訓練,既可以提高護理專業學生的身體素質,也能結合本專業將來從事工作進行職業技能訓練,激發學生參與運動的興趣,以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基礎體育課程教學中。專項體育課程內容在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貫徹“終身體育”、“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中發揮重要作用。體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3],高校體育教育是學校體育教育的最后一個階段,通過高校體育教學引導,讓學生掌握一兩種運動技能,幫助將來選擇鍛煉方式、樹立健身意識,引導自覺形成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實現通過體育鍛煉達到提高身體健康、優化心理結構的目的。護理專業存在女生多,男生少的特點,大學生的年齡階段處于青春發育期,是塑造護理專業形象的關鍵時期,針對護理專業將來從事的職業特點,建議專項體育課程開設健美操、瑜伽、體育舞蹈選項課,同時課程中加入形體訓練、舞蹈動作、護士禮儀方面的內容,這些課程在滿足學生對美的追求的同時,能夠提高護理專業職業素質。體育防病、醫學治病,如何將體育與醫學有機結合,相互滲透,并最大限度地發揮兩者在維護人類健康方面的積極作用是醫學院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未來醫務工作者應該掌握醫療體育方面的應用知識[4]。護理專業亦是如此。醫療體育教學內容安排體育保健、體育康復、運動損傷等相關知識,培養學生既能掌握先進科學的方法手段進行體育健身,又能運動體育健康知識輔助醫生和指導病人進行身體恢復,提高未來護理工作人員工作能力。通過以上以服務學生專業成長為核心的護理專業公共體育教學內容的理性思考,解決了公共體育在提高身體素質的同時能夠更好地進行職業技能訓練,為醫院輸送身體素質、專業素質、心理素質過硬的有用人才。
2.2改革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模式,以適應護理專業崗位的需要
公共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結合醫學院校護理專業具有豐厚的醫學知識,以問題為導向展開教學,比如講解從事體育鍛煉活動對心肺功能的提高醫學理論依據,使學生在心理上認同體育鍛煉對身體健康的重要作用,激發參與體育活動的動機,形成被動參與-主動鍛煉-形成體育鍛煉習慣,樹立終身體育意識這一良性循環;基礎課程教學中,結合學生掌握的解剖學知識,以運動處方的形式設計課程教學內容,按照課程目的-制定處方-參與課程教學-鍛煉后的身體生理、心理變化這種形式,讓學生參與體育教學中,感同身受,同時課堂結束部分可以讓學生參與探討執行運動處方遇見問題,探討商議依據醫學知識優化運動處方,教學在運動過程中僅起到引導作用,學生成為課程的主導者;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網絡、通訊工具在學生中的使用越來越頻繁,微課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應用到教學改革中是一個新的嘗試[5]。醫療體育課程內容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微課程的形式,上課提前3-5天把教師錄制好的體育康復的經典案例、運動損傷的應急處理等視頻通過QQ、微信等軟件系統發給學生,讓學生更直觀了解本次課要教授的知識,提高教學效率;同時由于醫學院校具有課程教學內容、學生學業重,學生從事體育鍛煉的時間相對較少,課外體育活動開展顯得尤為重要,建議加強體育考核制度,考核中加入護理職業素質內容,實現體育教學與醫學教學一體化。同時通過舉辦體育聯賽、體育文化節等體育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營造良好的體育鍛煉氛圍。
3總結
醫學院校護理專業體育教學工作從單純的以提高身體素質為主要目的體育教學模式轉向身體素質與專業技能培養相結合的體育教學模式有利于實現體育課程服務學生專業成長的要求。一方面護理工作要求只有具有良好的體能,才能在承擔高強度、大運動量的工作任務中游刃有余,提高工作效率;同時,體育課程安排貫穿護理專業技能培養,更能夠實現護理專業體能和職業技能的共同提高,為醫院提供實用性的護理人才。以上對護理專業體育課程教學的思考,立足于醫學院校培養掌握護理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護理人才培養目標,通過體育課程教學,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健康理念,重點培養學生參與體育鍛煉興趣、體育鍛煉習慣、終身體育意識,提高身體素質,有針對性的提高護理專業學生身體素質和專業技能培養,為學生未來成為臨床護理專業實用性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Z].2002.
[2]王儉,劉欣,胡佩英等.從護士職業工種特點看高職護生體育課課程合理安排的重要性[J].體育科研,2008,28(1):38-41.
[3]孫洪濤.我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現狀及對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8):90-92.
[4]傅蘭英,楊曉林等.“醫體結合”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1):96-99.
[5]徐楠楠.微課融入高校公共體育武術課中的可行性研究[J].體育科學研究,2015.19(3):82-85.
【醫學院校體育教學服務學生成長的理性思考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