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手術并不復雜,不需要切開膝蓋。 準確來說,這就是一個常規的微創手術。 先在關節上打兩個孔減壓,然后把內鏡置入其中,再把新的韌帶移植進去就可以了。 難就難在打孔的位置。 常規打孔是在股骨內上髁附近,位于脛骨結節髕骨外上緣處,膝關節內側進行打孔減壓。 這是標準的位置,也是一直以來公認的術式。 成功率最高的術式。 臨床上來講,醫生都會根據患者情況取最優解術式。 經典術式每個醫生都會,難就難在要有創造性的發散思維。 單純的經典術式,并不適合每個病患的體質。 就像現在柳野所面臨的情況一樣。 患者髕骨略微下移,膿腫。 首先要做的便是先吸出患處膿腫積液。 取出撕裂交叉位置兩條損傷的韌帶。 位于原韌帶相交處下方一指距離處打孔。 尋找股骨隧道和脛骨隧道相對的“等長點” 確保移植后韌帶始終保持緊張,不會影響活動度的同時,還要保證任何角度都不會出現松弛和韌帶不穩的情況。 移植韌帶!界面螺釘固定成功! 無論是手術室內,還是手術室外的眾人全都抹了一把汗。 “這小伙子不錯!年輕卻不失穩重!” “他是誰的碩士生?還是博士生?” 于立昌看得明白。 這年輕人對韌帶重建,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孫原擦了擦額頭上不存在的冷汗。 “于院士,您說笑了,他就是本科實習生。” “哈哈哈哈!好啊!!” “年輕人有如此技術!何愁不能突破國外的技術封鎖!” “這是一種新的術式!我姑且鳩占鵲巢,命名為一指隧道前交叉韌帶修復術。” “這年輕人不錯!” 接下來的手術,沒必要繼續看下去了,于立昌心情很是不錯。 只是這一句句的年輕人,說的眾人皆是苦笑。 對外科醫生而言,年輕人的稱呼,實在是不怎么友好。 入行十年皆是學習積攢經驗,入行二十年才算是正式邁入自己的巔峰時期。 巔峰期也是極為短暫,少則5年8年,多則15年。 不服老不行,過了55歲,手術狀態就會呈幾何式下滑。 像柳野20出頭就能堪比巔峰時期的外科醫生,未來的前途,不可限量。 醫生就是這樣,都是用時間來熬資歷的。 有了巔峰的能力,但是資歷不匹配,這就導致柳野現在處在一個十分尷尬的位置上。 ......... 手術室綠燈亮起。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