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個時代,衛星通訊網絡的概念還不是很成熟。 常見的通信方式還是依靠地面的發射塔和各種線纜進行中繼連接。 這種方式進行通信固然也有連接穩定的優勢,但是因為需要建設巨量的地面基站和通信線纜,所需要的基建投入實際上是非常大的。 這個時候,國內人們最常用的通訊方式還是固定電話,能夠用得上手機的人都很少。 所以對于移動通信大家其實都沒什么需求。 不過現在沒有這樣的需求,并不代表未來沒有這樣的需求。 之后的國內,短短的二十年的時間,就一躍成為世界上移動設備最多的國家,對于這方面的需求其實是非常大的。 所以,出于未雨綢繆的考慮,在現在就對低軌道衛星通信網絡的建設進行規劃,是很有必要的事情。 一般來說距離地球表面一百公里到三百公里的距離為低軌道,在這些軌道上運行的衛星使用壽命一般都不是很長,因為他們受到地球引力的影響會不斷地墜向地表,只能不停地使用燃料來維持軌道高度。 低軌道對于衛星通信來說,是有不少好處的,其中最大的好處就是降低了成本。 像銥星所處的軌道高度大約在八百千米上下,而新一代低軌道通信衛星的高度基本上在三百千米左右。 這就對火箭的推力要求更加低了,一次性能夠發射的衛星數量也是大大提升。 例如今年第一次首飛的長三乙型火箭八百千米軌道的運載能力在5.65噸,三百千米軌道的運載能力在10.82噸。 這就意味著低軌道衛星的發射成本是高軌道衛星的一半。 當然,國內現在除了張星揚之外還沒有什么人真正意識到低軌道通信網絡,在商用和軍事上的用途。 但是這并不妨礙張星揚向別人灌輸自己的理念。 “陳老,你認為未來的網絡通信形式會怎么樣?” 這是一場關于國內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成立前夕的座談會,談論未來互聯網絡的各項事宜。 陳仲琰雖然是北斗導航的總師,但是并不意味他對于互聯網的發展不了解,相反他十分清楚。 “未來的網絡通信方式,肯定是通過無線傳輸的方式接入用戶設備,至于是采用地面基站進行信號覆蓋,還是衛星網絡進行信號覆蓋,還很難說。” “小張,你認為呢?”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