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胤祚在院中踱步觀看起那些裝備來,胤祚之所以向尼古拉討要這些裝備,是希望通過這些武器裝備了解這個時代大清與西方的差距有多大。 眾多的武器中,看起來最兇悍的非那十幾柄大斧頭了,這種斧頭有半人高,單面開刃,刃口呈半月形,如同《魔戒》里矮人族的戰俘一般,看起來十分霸氣。 胤祚伸手掂量了一下,這斧頭足有三十斤,別說用來作戰了,就是背在身上也是個不小的負擔,這種兇悍的兵器,也只有戰斗民族才能用的慣吧。 相比斧頭,那十幾柄軍刀,就顯得輕巧多了,鞘口平齊,刀身細長,呈柳葉行,胤祚知道這是有“鷹之利爪”之稱的恰克西刀,也稱哥薩克刀,雖然也是后世的名刀,但是胤祚覺得還是蒙古彎刀用的更順手一點。 接著胤祚走到那幾桿槍前,隨手抄起一把,細細打量,這支槍長約四五尺,重十斤左右,前有準星,后有照門,形狀上已經很接近后世的步槍,對著槍管看了看,還沒有膛線。 讓胤祚有些詫異的是,這把槍是燧發式點火的,也就是燧發槍。雖然燧發槍早在十六世紀就被發明了,但是由于激發率太低,一直沒有大規模應用,看來這年代燧發槍的結構已經改進了。 大清士兵現在所使用的火槍多為鳥銃,比這把燧發槍略長,采用的是火繩點火,雖然精準度和威力都還可以,但是射速較慢,而且火繩點火受天氣影響極大,一遇到冰雪大風天氣,就會大規模啞火。 與燧發槍相配套乃是定裝火藥,這是一種小紙包,內裝有子彈和定量的火藥,咬開后將火藥倒入搶中,再將子彈放入,最后將紙塞入固定,就完成了裝填。 這種裝填方式,不僅保證了火藥用量固定,威力穩定,而且加快了填彈的過程。 紙包中的火藥都是顆粒狀的黑火藥,這種火藥比粉末狀的威力更大。 如果現在讓清軍與拿著這種火槍的俄軍對戰,毫無疑問是必敗無疑,裝背上的差距太大了。 胤祚想到這里不由嘆息一聲,翻看了一番那些槍支,毫無例外都是燧發槍,從長槍到手槍應有盡有,胤祚想了想拿了一把手槍插在腰上,又拿了幾個小紙包。 那些軍服大多以墨綠色為主,上身是墨綠色長襟服,內襯紅色坎肩,下身配套褲、長筒襪和矮腰皮鞋,帽子是一頂細毛呢制的三角帽,步兵、騎兵、炮兵的軍裝都有細微差別。 不過總的來講和十八世紀歐洲戰場上,那些士兵的著裝區別不大。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