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就是內閣制度的弊端。 內閣的好處的可以幫皇帝分擔壓力,集廣思益,做出最合理的決定。 壞處就是非常容易滋生黨爭。 內閣剛剛創立的時候,還只是一個參謀機構,人數一般只有兩三個人。 到后來內閣的權力越來越大,人數也忽多忽少,基本上在三個人到六個人之間徘徊。 而且內閣成員是臨時的 ,皇帝讓進就進,想摘出去就摘出去。 內閣說白了就是進去了,你就能和皇帝一起討論下面寫上來的奏章,各種國家大事你都能插上嘴,而不入內閣的話你只能做你自己一部的事。 比如你是戶部尚書,你的職責決定了你只能干戶部的事。 而如果你進入了內閣,其他五部的事,還有其他軍國大事你都能發表自己的意見。 而且內閣隨叫隨到的性質意味著你天天能見到皇帝,跟皇帝的距離比一般大臣們都要近,自然就能更容易獲得恩寵。 所以進入內閣就代表著你的權利,你掌握的政治資源,你的發言權,你的人脈,你的威望幾乎僅次于皇帝。 那真tm的可謂一人之下了。 內閣成員少的原因是因為內閣很容易引發黨爭。 你進了內閣,那自然會有一大把人給你站隊,巴結你,為你鞍前馬后。 為什么呢? 因為內閣的那幾個人就是整個朝廷官員的代言人。 皇帝不可能一個大臣一個大臣的問他們的意見,那么就需要內閣那幾個大臣代表下面幾百個幾千個官員來跟皇帝說話。 比如你是個南方的官員,但你見不到皇帝,你的上疏也因為人微言輕皇帝不會聽從。 那么這個時候,如果內閣也有個南方的大臣,甚至跟你是一個省的,你是不是要走他的門路? 你是不是要成為他的人才能獲得更多的利益和發言權? 你是不是要給他送禮,巴結他,指望著他在皇帝面前多說你兩句好話,沒準你就飛黃騰達了。 所以明末才有那么多地域黨。 什么東林黨,齊黨,楚黨,浙黨,昆黨… 所以內閣的副作用就是容易引發黨爭。 因為每一個內閣成員背后都有一股勢力支持他,讓這個人為他們的利益排除異己,爭權奪利。 軍機處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軍機處里面不僅有文官,有軍方高官,有宗室,有八旗貴胄,各方勢力都有代表人物。 而內閣全是清一色的文官。 那為什么不像軍機處那樣有各種勢力呢? 這要說回到內閣成立之初。 那會的內閣只是個參謀機構,所以成員都是博學多問,通古博今的翰林院大學士。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