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直播間的觀眾也是差點笑死。 “哈哈,這問得好,童言無忌。” “教授臉上的表情要多精彩,有多精彩。” 常教授咳嗽了一下,繼續(xù)道:“我也知道,但我還有些問題,比如你補全的岳陽樓記,第二段是總體描寫景色,第三段是狂風暴雨,第四段卻是春和景明,為什么會是這個順序,難道不應該是先春和景明,再狂風暴雨嗎?” 其余教授也是有些不解,雖然林塵補全的岳陽樓記,能夠和碑文上殘缺的內(nèi)容,完美對應,但這寫出來的內(nèi)容,也是讓他們不太理解。 按照一般的古文里,狂風暴雨的描寫,一般是放在后面才是。 林塵認真道:“你們沒研究過范仲淹嗎?” 常教授道:“何解?” “知人論世啊,當時是慶歷六年,算下來,也就是1046年吧,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那個時候其實并不安全,內(nèi)憂外患,契丹和西夏虎視眈眈,隨后范仲淹進行了慶歷新政,然后因為遭遇保守派的壓迫,慶歷新政改革失敗,范仲淹被流放河南鄧州。他甚至都沒來過岳陽樓,岳陽樓記,也就寫于鄧州。” 那些教授見到八歲的林塵,說歷史背景,如數(shù)家珍,也是一個個仔細聆聽,如同小學生一樣。 “而且宋代人的習慣,寫記一類的文章,主要是通過這種文章記錄事情,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再結(jié)合范仲淹的心情,就可以得知他當時抑郁不得志,只是儒家所倡導的闊達精神,是每一個人所追求的。所以,岳陽樓記里先描寫狂風暴雨情景,就是暗地表明范仲淹自己的處境,再描寫春和景明,則是被貶后的豁達,隨后,再抒發(fā)自己的胸懷。” 聽到林塵侃侃而談,那些教授神色激動,這個說法是完全說得通的。 另外一個教授迫不及待問道:“那林塵,為什么這個抒發(fā)胸懷的這一段,你會這么寫呢?” 林塵道;“代入范仲淹就行了啊,他進行慶歷新政的改革是什么?還不是為了百姓嘛,所以也就很合理了。” “好好好。” 蘇教授直接道:“我覺得這個補全的版本,完全說得過去,甚至可以定位最終版。” “真沒想到,少年可畏,少年可畏啊。” 常教授笑道:“林塵,要不要跟我研究古代文學,你很有天賦。” “不要。” 常教授一愣:“為什么不要?” 林塵奶聲奶氣:“因為你頭發(fā)都掉光了,研究古代文學肯定脫發(fā)。” 噗! 這些教授直接哈哈大笑,直播間的觀眾也是要笑死。 常教授摸了摸自己的腦袋,哭笑不得。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