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第476章 孩子是累贅 秋色濃濃,其他地方苞米早已經收獲,就連地里的紅薯藤也割完,只有徐家村的苞米還立在秋風里,這是第二茬遲玉米,徐根有幾人還想再養幾天。 藥坊沒有停止,退燒藥按部就班的生產著。 這藥沒有在本地銷售,而是被霍家運去外地,只有少數人才能用上。 有需求就是市場,藥片才一露面就被聰明人囤貨販賣,頓時價格一路高漲。 霍家雖然沒有拿到配方,但今年的盈利已經超出大家預估,不出所料,有一部分銀錢進了聶繁天的腰包。 蚊香作坊再一次閉坊,村里人終于得到閑時。 說是閑時,徐家村也沒有人真正空坐著。 此時徐根生、李老實幾個人都在四水堂,坐在寬寬的廊廳中,一邊剝南瓜子吃零食,一邊七嘴八舌議論著接下來的事。 首先霍家種在村里十畝麥冬該收了,這還是第二年春就種下的。 在現代的麥冬一般種一年就可以收,精品上等貨就生長二年時間,但麥冬是三到五年的藥效最好,收獲季節也是十月到三月最好,冬天挖的麥冬方便儲存。 現在徐家村的麥冬生長三年,可以到采挖季了。 十畝地三年里沒有一文錢收入,一般人家耗不起,大家都想知道這些麥冬能賣多少銀子。 如今“淡泊名利”的江枝在旁邊看彩霞描紅,她對麥冬能賣多少錢已經不太激動。 只感慨這樣生長環境接近原生態,生長期達三年以上,才是真正能治病救人的藥材。 難怪現在中醫逐漸沒落,這藥材的區別就太大了。 真正的藥材需要分地理位置,分氣候特點,分季節,分生長周期。 可在現代利益當頭,該三年生長的變成一年,本該是南方生長變成大棚生長,土里缺什么就補什么,人騙它,它也就騙人! 古典文獻里的處方都很簡單,藥不到十味,劑量換算過來也很少超過10克。 一副藥只有一小包,一劑一服,用小砂罐單獨熬煮。 而現代全是大處方、大劑量,熬完的藥渣恨不得用盆裝,然后再說中醫無效。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