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現在不同,現在是專業上的考核,內行只認藥不認你是何人。 最后老掌柜將藥水一飲而盡,這才開口:“成藥一般分:膏、丹、丸、散、膠、酒、露、茶、錠。你這藥……” 經驗豐富的老掌柜一時間不知道怎么形容,藥材的確是板藍根,可這不知道歸為哪一類。 江枝趕緊道:“沖劑,沖泡后的湯劑!” 她知道,在古法制藥里是沒有“沖劑”這個詞的,就是現代也改為“顆粒”。 現代的片劑、濃縮丸,合劑、糖漿劑、沖劑、酊劑、橡膠硬膏都是在傳統制藥上的改變創新。 老掌柜想說的大概是“散”。 可古法里的“散”是一種或者數種藥物細粉均勻混合而成的干燥粉末,分為內服和外用兩種,不是熬煮后的濃縮顆粒。 “沖劑?” 老掌柜想想剛才那一碗藥水……的確是沖兌出來的藥湯。 “你這板藍根沖劑的確不錯,藥香濃厚,藥味純正,里面的紅糖也能中和一部分苦味,可這效果比不上熬煮過的湯劑。” 霍老掌柜一針見血的挑出成藥短板。 江枝點頭:“的確是這樣的,一方一人,郎中開藥也隨時需要調整藥方。 而我這藥單用,想治病的效果肯定會差一些。 但方便攜帶一條,就可以彌補效果減弱的缺點,小病時就能自行處理,不用把身體熬到病重。” 古人煎藥治病是很有講究的,一方面是藥材的要求,三碗水煎一碗藥,藥也分先下后下。 另一方面也是調整情緒,能自己親自煎,就最好親自動手,不假手于人。 比如說治療“失眠”藥,臨睡前服藥。 煎藥之時所需要的耐心,可以讓人情緒穩定,心態平和,再把藥喝下去,也就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現在換成一包粉,一沖一兌再咕咚兩口,方便是方便了,卻少了靈魂。 不過,也正因為中藥的復雜性,也限制了中醫發展。 聽到江枝的解釋,霍老掌柜認同的點點頭:“這對行者來說,攜帶方便,不失救急之法!” 雖然認同了“板藍根沖劑”,但老掌柜并沒有點頭,而是跟江枝聊起家常來。 先是問江枝住在何處,家有幾口人,家中是什么情況。 這是對合作伙伴的摸底。 徐家村就在旁邊,自己現在還是村長,去年給醫棚送藥人盡皆知,不怕來調查,只怕不調查。 江枝一一回答,只是在問這制藥的法子從何而來時,江枝笑笑:“這是我偶爾得來的秘方,章縣令也嘗過藥。” 霍老掌柜神情凝重起來:“章縣令也知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