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嘿嘿,除了這幾天出門有些不方便外,其他影響壓根沒有! 這其實也是胡惟庸琢磨來琢磨去,最終琢磨出來的最適合自己的自保之道。 說白了,民間、士林之中的風評,對他來說,其實屁用不頂。 但是,偏生在民間和士林之中風評不好的人,在朱元璋那兒,只要沒犯了他的忌諱,反倒是印象不錯。 因為朱元璋覺著你沒了威脅了啊。 畢竟,在民間和士林之中名聲一旦差了,以后就不用想著能成為權臣了。 那自然就不會跟朱元璋乃至皇家起沖突了。 但其中有一個隱藏的點,便是伱不能用一些朱元璋自己也不喜歡的事情來自污。 比方說強搶民女、貪污受賄、縱容家奴什么的。 這種事兒,若是干出來了,名聲倒是差了。 可若是真有這種事兒的話,都不用等到名聲變臭,朱元璋就已經先一步砍人了。 他正愁沒理由弄死幾個權臣呢。 可眼下這種“不輕不重”的罪名,那就很好了啊。 有罪過沒? 對儒家子弟來說,那胡大老爺自然是大大的罪過。 畢竟胡大老爺拿著至圣先師孔子的名號出題,這事兒是逃不過的。 在一應儒家子弟看來,這罪名就是死死的。 可若是要說這罪名多大? 似乎……大概…也許也沒多大! 說白了,這終究只是一道題而已。 還是一道至少名義上已經經過了禮部和皇帝審核的鄉試考題。 中間也沒有說出什么很嚴重的話來! 更何況,這題還有非常正常的解題思路,證明這題真就是精心準備的,而不是故意折騰人。 那么,這種情況下,你能說胡大老爺罪過有多大? 頂多也就是嘀咕兩句、罵兩句,名聲臭了一點,便僅此而已了。 而這,不就是胡大老爺想要的嘛? 正因為如此,當府門外有學子叫罵以后,胡大老爺不但不收斂,反倒是仰天長笑了幾聲。 罵! 可勁兒罵! 你們不罵,咱的名聲怎么往外傳? 你們不罵,咱的名聲怎么變臭? 你們罵得越狠,咱將來的小日子才會越過越舒服! 加油!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