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第五十八章早朝上的彈劾鬧劇 朱元璋作為草根出身的皇帝,其實在很多事情上,他看問題的角度,跟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有著很大的差別。 畢竟,過往的皇帝,哪怕是雄才大略的開國皇帝,那也都是高門大戶出身的。 唯獨朱元璋,草根出身都難以形容,或許用塵埃出身來形容更加合適。 挨過餓、吃過苦、殺過人、上過當、當過和尚…… 一路既有貴人扶持、氣運加身,也有他自己持之不懈的奮斗和努力。 就好比現在,朱元璋不僅能看得懂臣子們上的奏折,從奏折那彎彎繞繞的話里面分析出臣子要表達的意思,自己還能寫出一手工整的字來。 這對于一個當初大字不識的人來說,全都是他努力之下的結果。 也正因為如此,文臣眼中朱元璋身為君主的想法,其實跟朱元璋本人的固有思維壓根不搭。 就好比眼下這事,朱元璋聽完楊憲的話后,只是瞄了一眼,就發現出頭的全是江南一帶的官員。 光是這個場景,立馬就把楊憲彈劾胡惟庸一事的真實性給下降了五成。 畢竟,這擺明了就是江南一黨打算沖著淮西人下手嘛。 黨爭一事,本身就會有很多添油加醋的成分在。 與此同時,科舉這件事,雖然朱元璋挺看重的,但是這玩意兒在朱元璋眼里的實際意義,絕對跟楊憲他們想象的完全不一樣。 什么掄才大典的重要性、什么為國舉才的莊嚴…… 都是狗屁! 他朱元璋就想弄點能干活的“長工”,來給老朱家賣力干活而已。 而科舉,在朱元璋眼里,就是個挑選“長工”的考試而已,沒啥特別的。 若是別的形式能更好的挑選“長工”,那說不定朱元璋扭頭就把科舉踹到一旁了。 而之前歷屆科舉選出來的士子眼高手低、空談誤國的模樣,確確實實讓朱元璋比較失望。 要知道,朱元璋歷史上可是停過好幾屆科舉的。 或許對于其他皇帝來說,科舉這事兒,代表著文華昌盛、名留青史。 可樸素的朱重八表示,沒得好處、選出來的廢物,要了有卵用? 那還是別浪費咱的銀子了。 偏生好死不死的,胡惟庸這個異類出現了。 一通忽悠之下,把自己存了黑心思的歪題,偏生說成了甄選士子的救命良藥。 一條條、一樁樁的掰著指頭給朱元璋算了個清楚。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