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第三十八章大明也要有自己的退婚流? 坐在前往胡府的馬車上,李善長的神色,格外的復雜。 論及二人的關系,其實一兩句話很難說清楚。 首先,二人都是淮西出身的老臣子,都是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一幫人。 同為文人,還都是老鄉,那么自然早早就相識了。 關系不說到了同生共死那份上,那也確實是屬于非常好的。 甚至,當初胡惟庸能上位當丞相,里面都有李善長的推薦。 也正是在那個時候,雙方因為各種心思、想法,最終定下了雙方侄子、侄女的婚約。 那時候的他們,確實是結成了同盟,在大明官場上共同進退的。 但……再好的關系也會出現裂痕的一天。 畢竟當時李善長的官威沒有那么顯赫,可胡惟庸卻一躍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了。 天下官員盡皆掌控在朱元璋手里,而有一半是掌控在胡惟庸手里的。 所有的政務都得經過他處理,所有的政令也得經過他來落實。 當一個人能決定整個大明的人事、財政、政務的時候,哪怕只有一部分,那他跟皇帝的區別其實已經并不是很大了。 猛然間成了宰相,本就比李善長年輕不少的胡惟庸一下子就支棱起來了。 胡惟庸倒沒有說剛當上宰相就翻臉不認人。 他沒那么猖狂,更沒有那么傻。 只不過,原本的小兄弟如今地位在自己之上以后,二人之間說話都微妙了不少。 胡惟庸更加意氣風發,李善長在胡惟庸面前也沒了那么多指指點點。 畢竟,一朝宰相,豈能輕慢? 正是這種地位變化帶來的膈膜,便讓原本攜手共進的二人,漸行漸遠了起來。 雖然二人之間一直不曾翻臉,但早已沒了往日里的親近了。 甚至,這種疏遠哪怕到了胡惟庸下臺,李善長如今貴為丞相,依舊沒有改善。 之所以沒有改善,其實雙方都有責任。 李善長是覺著自己本就是老大哥,如今更是既有國公之位,還貴為宰相,胡惟庸作為小老弟、前宰相,那總不能自己這個老大哥先服軟吧? 而放在胡惟庸這里,就更不用解釋了。 因為芯子都換了啊。 新來的胡惟庸聽到李善長這名字,躲還來不及呢,哪里還愿意往上湊啊。 所以,這種種巧合碰到一起,便使他們的關系一直不好不壞、不尷不尬的這么維持著。 當然了,雙方曾經定下的婚約倒是沒反悔。 李善長覺著沒必要,畢竟胡惟庸只是因病辭官,又不是被人整下去,或者得罪了朱元璋被貶官。 天知道什么時候這老小子又冒出來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