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第十八章縣試開始了,考生們懵逼了! 胡惟庸胡大老爺關(guān)上門過自己的小日子去了,可這次轟轟烈烈的恩科可沒消停。 縣試、府試、院試,一共組成了童生試。 考完這三場考試,才能成為秀才。 一輪又一輪的考試在不斷的篩選著大明的讀書人,只有那些真正聰明、天賦異稟的,才能在這個時代的科舉之中異軍突起。 三試過后,童子試終于完成,一應(yīng)拿到了童生資格的士子們,才終于有資格說一句自己是讀書人了。 沒個功名,哪怕你書讀得再好,也等于沒有文憑在手,憋死了也只能說自己“粗通文墨”啊! 不過,還沒等他們享受一下殺過千軍萬馬的成就感呢,新一輪的考試,又得開始了。 鄉(xiāng)試! 別看名字土,甚至聽起來還沒縣試威風(fēng)。 可得去專門的貢院,由一省學(xué)政專門組織,關(guān)在里邊慢慢考的專業(yè)考試。 可以說,從這個時候開始,士子們才算真正踏上科舉之路。 之前那些? 勉強算個熱身吧! 不然,怎么能叫童子試呢? 說白了,就是糊弄孩子的玩意兒而已! 而在鄉(xiāng)試過后,還有會試和殿試,那更是難如登天的關(guān)卡。 因此,古代士子金榜題名的難度,遠比想象中的要大。 但即便這樣,讀書人依舊是前仆后繼的涌入了科舉這一條崎嶇小道。 畢竟,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啊。 想要改變命運,鯉魚躍龍門,只能讀書考科舉。 而且,今年忽然之間開恩科的原因,一眾士子就沒有心里不清楚的。 都明白,今年的恩科,考錄的人數(shù)可能要超過往屆科考,那一應(yīng)人等,誰樂意放棄? 于是,無論年紀(jì)大小,但凡還對科舉之路有那么一絲想法的士子,今年全冒出來了。 那么多官位,急需人員補充。 不說會試和殿試了,哪怕是在鄉(xiāng)試之中,奪個舉人的頭銜,當(dāng)官的概率也很大啊。 而明初之時,士子尤以江南為盛。 畢竟物產(chǎn)豐饒、商業(yè)發(fā)達,民眾有了點余錢之后,自然就希望自家子弟能突破原本的限制,往上層擠一擠。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