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9月初。 戰敗的納爾遜和科林伍德被調回本土。 因為喬治三世的大英皇家海軍遇到了麻煩事。 法蘭西人從大明得到了一艘鋼鐵戰艦布雷斯特號,此時正在大西洋上肆虐,不斷襲擊殖民地返回本土的商船。 布雷斯特號最高18節的航速,往往能逗的皇家海軍在大西洋上團團轉。 一些幸存的殖民者,“親切”的把布雷斯特號稱為“大西洋幽靈”。 不得已,喬治三世召回了退守印度的納爾遜等人。 雖然吃了敗仗,但是畢竟見識過大明鋼鐵戰艦,已經是最合適的人選了。 納爾遜臨危受命,和科林伍德商討了圍剿方案。 布雷斯特號航速很快,風帆戰艦是追不上的。 只能做個陷阱,搞一個誘餌,釣一場魚。 于是乎,大英帝國各大報紙刊登了喬治三世派遣使團前往大明的消息。 得到消息的拿破侖正在給朱再明寫信。 黎塞留出言提醒。 “陛下,這恐怕是個誘餌,他們的真實想法是圍剿布雷斯特號!” “這點我自然懂得。”拿破侖不緊不慢的寫信,感嘆道:“這其實是一場陽謀,不設法攔截使團,他們是真的會出使大明。 華夏有句古話,為了自己,插兄弟兩刀。” 這世上,哪有什么友誼,全是利益罷了。 如果大明倒向大英一方,拿破侖是承受不住的。 “所以,即使是個坑,我們也得跳進去。 那些造船專家呢?” 黎塞留回答:“只要布雷斯特號回港,他們就會登上戰艦,晝夜不歇的研究。” 這種研究,從布雷斯特號回到法蘭西就開始了。 不僅是戰艦,包括火炮。 大量圖紙被描繪出來,各個工廠開始進行仿制。 可惜進度非常緩慢。 雖然無法百分百復制,但是一些巧妙的結構和理念,卻可運用在工業中。 不只是法蘭西,就連大英、荷蘭、沙俄等自認為有能力的,都開始對照大明報研究自己的新戰艦。 只是法蘭西近水樓臺先得月,走在了前列。 “大型的船用蒸汽機我們無法制造,但是工匠們提出由多臺小蒸汽機并聯,共同提供動力。 同時,鋼鐵船體的鉚接也是個難題。 火炮也是如此,先進的定裝彈無法制造,只能使用開花彈。” 黎塞留一邊說著,一邊拿著造船廠的圖紙講解。 戰艦大軸、尾槳……等,都不是現在的法蘭西能制造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