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宋江河搖了搖頭道。 “那就好。” “即如此,我就繼續說正事。” “宋家要入南方,也并非不可。” “但宋家所屬兩座行省,要遵循南方朝廷的政策,官員任免交出來,民政以及商路,要有朝廷接管。” “兩江重鎮依然有宋家統領。” “但宋家掌控的重要軍事關口,有南方朝廷接管,派遣軍隊進行駐扎。” “入南方軍政處的人選,只能是你長子宋天德,而非你。” 許元勝沉聲道。 “如此的話。” “完全失去內政權利,我兩江重鎮豈非只剩下軍權,糧草,軍械以及餉銀,都全部受制于南方。” 宋江河蹙眉道。 這個結果,不如現在的兩江重鎮,活的自由且強大,至于讓自己的兒子進入軍政處,而非自己。 他心底明白,南方忌憚自己,更有拿自己兒子暫時為質的打算。 但沒辦法。 誰讓現在宋家處于被動。 “擁護朝廷,朝廷必不負卿。” “若軍權和內政全部掌握非朝廷之外的手里,那宋總兵又何必入南方,那我們南方又能得到什么?” “其實依現在的南方。” “只要等宋總兵無力領兵之時,完全越過滄江,橫推兩江重鎮。” “取走我剛剛所說的一切,只是時間問題。” 許元勝直言道。 “南方就不怕,我宋家和偽朝廷合作。” “依我宋家的勢力,偽朝廷那邊當日承諾的割地為王,依然會有效。” 宋江河沉聲道。 “割地為王,呵呵。” “宋總兵你信嗎?若無我南方的存在,北地偽朝廷怕是早就吃下你兩江重鎮了。” “正因為忌憚我們兩方聯手,才有了今日的談話。” “單獨失去一方,都將遭受北地偽朝廷瘋狂攻占。” 許元勝呵呵一笑。 宋江河陷入了沉默,有些事他豈會不知。 但南方開出的條件,幾乎等同于投降,可不算豐厚。 “宋總兵。” “我南方傾盡百萬大軍進入北地。” “其意是順應民意。” “若不在乎民意,完全可以派遣數千人,一夜之間就能盡砍那些家族的頭顱,平定內部的動蕩。” “民意即朝廷,朝廷即民意。” “宋家進入南方,進入軍政處,代表的就是民意。” “你宋家讓出的東西,換來的卻是民意浩蕩,萬民盡皆要由衷的稱贊一句,宋家是為國為民的忠臣。” “宋家其實不用擔心,我們會秋后算賬。” 許元勝輕聲道。 “許總兵,不但統兵卓越,也擅游說。” “不過朝廷畢竟是有人來執掌,今日之民意,不代表未來也能代表民意。” “當年的大勝,何曾不是代表民意,吏治清明,天下富足,四海之內盡皆稱贊我皇圣明。” 宋江河輕嘆一聲。 說白了,還是一句民意過于虛了。 想要拿下兩江重鎮執掌的兩座行省,總要實在一些的好。 “不知宋總兵,想要什么?”許元勝只是一笑,談判嘛,就是最小的代價換來最大的成果。 若是談不攏,那就繼續放籌碼。 有的是時間。 “依行省換行省,依城換城,依人口換人口。” “只有彼此間真正的融合,我才能放心交出手里的權利。” “也才能真正的放心。” 宋江河沉聲道。 “此舉是否動靜太大了。”許元勝蹙眉道,心底暗罵,果然天下總兵,沒有一個好糊弄的。 宋家就是想動靜大,越大,越能代表宋家的付出。 越是動靜大,南方朝廷不但不能苛待宋家,還要委以重任。 其實對南方朝廷而言,也是好事,畢竟宋家執掌數十萬兵士,以及龐大的土地和人口,只是單方面的派遣一些官員執掌各城,也不踏實。 完全融入,不失為一策。 宋總兵聰明人啊,就在剛剛自己和許廣志等人,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只不過此舉上,南方占不上太大便宜,倒也不算虧吧。 “雖說隔著滄江。” “但總歸只是一江之隔的距離罷了。” “人口也無需全部交換,兵士的家屬為第一批,城池內的人口為第二批,至于城外土生土長數百年的民眾了,不愿走也無妨。” “若是南方朝廷答應我這個要求。” “我宋家愿入南方朝廷,所轄將士,財富和礦藏,也盡皆交予朝廷,只求未來能夠公平對待每一個邊軍重鎮。” 宋江河直言道。 “宋總兵,是將了我一軍。” “如此大的動靜,確非我一人能夠做主。” 許元勝輕嘆一聲道。 “無妨。” “許總兵可以回到中都慢慢商議。” “至于正事之前,所言的那份添頭,我現在就可轉交給許總兵。”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