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炒燜子多少錢一份?”錦書問。 “啊?”鐵男不解地看她。怎么突然說起吃的了? “三毛一份。” “給我三毛錢。” 鐵男把錢遞給她。 錦書從桌上的小吃里挑了一碗燜子,冒著熱氣,散發著麻醬的香氣。 “賣給你了,拿回去給你妹妹。哥哥用第一次賺錢買的,小姑娘一定特別高興。” 鐵男沒想到她會這么說,鼻子一酸,差點落下男兒辛酸淚。 “回去吧,來日方長。” 來日方長,似是不經意提起,落在心里卻是重重的信任、尊重、理解。 十年后,鐵男作為錦書手下最能干的銷售部經理,經常會想到這一天,想到這碗冒著熱氣的燜子。 命運的齒輪,是從一碗燜子開始轉動的。 錦書沒有給他灌心靈雞湯,沒有責怪他,很平常地用市場價賣給他一碗燜子。 她甚至不是送的,她收錢,一分不少。 燜子拿回家,時間久了有點坨,可是他妹吃得特別開心,湯都喝了。 對家人的羈絆,是最好的動力,無需多言,來日方長。 家里又恢復了安靜,錦書算賬。 8個孩子,一晚上賣了380盤,錦書凈利潤114元。 這筆錢就算是白的的,主要目的是加快磁帶的流通,讓手里的資金活起來。 這兩天隨身聽賣了9000塊錢,按照她一臺隨身聽搭30盤磁帶的賣法,每“送”出去1臺隨身聽,她能賺38塊錢。 直接賣磁帶或是隨身聽的利潤會更大,但是沒有送隨身聽做噱頭,她根本走不了這么大的量,磁帶也拿不到最低進貨價。 看似是她在犧牲利潤做買賣,但算下來,她資金流水大,凈利潤也不低,遙遙領先老李那種沒有店鋪的磁帶販子。 比本市規模大的音像店會差點,但她還有后招沒拿出來,慢慢來。 開店的凈利潤有3000多了,加上晚上磁帶抽成,再干兩天,下批貨款就出來了。 如果她按照周墨那種摳門方式經營,一點利潤都不讓給別人,只賣自己的貨,用多少進多少,不敢放手一搏,那她就成了老李那樣的普通商販。 一天能有個一二百的利潤就到頭了。 握緊手里的錢不給別人,這連幼兒園的孩子都知道的淺顯道理,可這樣發不了大財。 舍得讓利,聰明的大企業家都“善于吃虧”,錦書深諳其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