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時聽雨蹙著眉頭,目光注意著對方每一個微表情。 直到審訊員問無可問,她才從磚頭上下來。 趙團一臉希冀地望著時聽雨。 時聽雨卻沒有說話,她拿起來旁邊準備好的紙筆,把之前的對話中對自己有用的信息記錄下來。 確定沒有遺漏后,時聽雨才斟酌著開口,“趙團,王明的話,不可信。” 趙團驚訝地望著她,“小時,你給我仔細說說看。” 時聽雨看了陸衛國一眼,陸衛國朝她點點頭,她才出聲道:“從他的一些微表情來看,王明在撒謊。” 雖然沒有聽過微表情這個詞,但是這不妨礙趙團通過字面意思理解這個名詞的含義。 時聽雨成為畫像師后專門研究過微表情的事情。 她道:“正常人說謊的時候并不是像大眾以為的那樣,不敢看別人的眼睛,撒謊者反而更需要通過眼神的交流來判斷對方是否信任自己說的話,尤其是對于這個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強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趙團想了想之前審問王明時的畫面,對方確實如時聽雨所說,一直注意著審訊員的眼睛。 王明能夠成為他們軍區的排長,心理素質那是沒話說的。 時聽雨繼續道:“還不止這些,王明在回答審訊員疑問的時候,眼睛會不自覺地往左上方瞟,那是在編造自己要說的話。人在回憶的時候,眼睛通常是會往左下方或者右下方瞟的。” 微表情總是一閃而過,一問一答的兩人都在為自己接下來的話思考,很少能夠清楚地捕捉到這些。 尤其是現在這個年代,一些審訊的知識并不系統全面,大家很多都是根據自己的經驗來的。 “關于這個微、微表情還有哪些注意事項?”趙團像是發現了新大陸一樣,力持讓時聽雨講個明白。 他心里不住地感嘆,這知識分子就是不一樣。 當初政審的時候,上面的領導是知道時聽雨在國外念了大學的。 時聽雨想了想把自己知道的一些比較常見的微表情含義說了一下。 比如,說謊的人即使能夠做到面不改色,可是鼻孔會忍不住放大,因為人在說謊的時候需要更多的能量,吸入更多的氧氣。而且鼻孔放大后會容易充血,產生癢的感覺,所以人在說謊的時候會忍不住摸鼻子。 再比如說謊者一般不愿提到自己以及相關人物的名字,他們會本能地把自己摘出謊言之外。所以,在交談時,如果一個人反復地省略掉我,就應該考慮他說的是不是真話。 還有在被打斷后很難接上自己主動要陳述的事物,要提醒才能繼續說的時候,一般是說謊或者是自己未經歷從別處聽說的。 諸如此類的一些微表情,時聽雨說了不少。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