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穿成大唐名相張九齡正妻后》
第(1/3)頁
乍暖還寒的時節,連續下了好幾日的雨,青灰色的天空,霧蒙蒙,濕漉漉。
譚昭昭立在廊檐下,抬起手,掌心一闔,便能抓得滿手的水。
廊檐木地板被水氣浸濕,擦拭后不一會,上面又浮起了一層水。
譚昭昭收回手,順手挽起披帛,入手處,絹絲半濕。
最為討厭的回南天時節到來,婢女眉豆卻一身喜意跑了上前,氣喘吁吁道:“九娘,門房說,大郎再過片刻便會到了!”
大郎乃是張九齡,大唐著名宰相,詩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詩句,傳頌千年。
年后張九齡前去嶺南道廣州府訪友會文,韶州地處偏遠,交通險要,須得翻越崎嶇難行的梅嶺。
一去數月,早上托人送了信來,說是午后會到家。
譚昭昭在娘家排行第九,大家都按照娘家排行喚她。
初次相見,除了好奇之外,譚昭昭暗自呼氣,緩了緩緊張情緒。
眉豆上前手腳麻利整理譚昭昭的襦衫長裙,挽好披帛,怏怏不樂道:“九娘瘦了。”
來這里不到十日,譚昭昭一直病著。因張九齡歸家,婆母盧氏接到消息后,數次差人前來問候,她不得已起身,前去大門處恭迎。
眉豆見譚昭昭沉默不語,趕忙補充道:“九娘生得白,眉眼最為好看,該著些胭脂,點枝梅花花鈿就能光彩奪目了。”
譚昭昭不禁抿嘴笑,原身容貌秀麗,身形纖瘦。生病之后再瘦了些,在以豐腴為美的大唐,就顯得稍嫌單薄,在世人眼里算不得美貌。
眉豆是譚昭昭從娘家帶來的陪嫁,生怕她被冷落。
張氏系張良后人,在韶州乃是數一數二的大族,祖上在貞觀年間來到韶州做官,府邸建在曲江。
如今張氏一族人丁興旺,叔伯兄弟齊居,宅邸一眼望不到頭,占據了大片韶州城。
張九齡的父親張弘愈做了幾年縣丞之后,辭了差使歸家,在始興清化置辦田地,修建宅子。如今他這一房住在鄉下,以耕讀為生。
譚昭昭母親高外祖乃是隋朝名將麥權杖,姨婆嫁入了嶺南名門望族馮氏。父親譚誨為循州司馬,雖是閑散官職,與如今的張家倒是門當戶對。
這些天譚昭昭聽眉豆不時念叨,張九齡在幼時,才情就遠近聞名,學問深得刺史賞識,稱他以后定有大才。
張九齡有了出息,譚昭昭的家世便低了。
譚昭昭剛出院子,便遇到了盧氏等一行。
小盧氏挽著盧氏走在最前,十四歲的戚宜芬挽著十二歲的張大娘子,兩歲的張九章被奶媼抱在懷里,浩浩蕩蕩而來。
小盧氏是盧氏娘家族妹,遠嫁江南道閩州府。夫君去世之后,便帶著一雙兒女戚宜芬戚三郎回了娘家投靠,如今寄居在張家。
大家彼此團團見禮,戚宜芬身段豐盈,臉若銀盆,水靈靈的杏核眼,逢人便露三分笑,上前親親熱熱喚了聲表嫂:“你身子可好了?”
譚昭昭忙客氣道謝,戚宜芬長松了口氣,道:“好了便好,先前我方與大娘子說,要一同來探望,又怕打擾到了你養病。”
張大娘子與戚宜芬玩得好,緊緊挽著她的手臂,道:“大兄歸來,阿娘著急了,我們快些走。”
盧氏急著催促道:“下雨天路上泥濘,趕路辛苦,可別讓大郎等著。”說罷,快步向外走去。
小盧氏亦步亦趨跟在她身后,他們一行人到了大門前,張弘愈負著手,也施施然走了來。
除了在私塾上學,八歲的張九皋與戚三郎,闔家都到了門前相迎。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拜城县|
财经|
灵川县|
张北县|
林西县|
宣化县|
卢龙县|
阿尔山市|
额济纳旗|
武威市|
龙川县|
汤阴县|
宿迁市|
蒙城县|
巴彦淖尔市|
阿尔山市|
榆树市|
澄城县|
廉江市|
即墨市|
花莲县|
平果县|
江都市|
米林县|
海安县|
泾阳县|
衡水市|
阳春市|
新晃|
招远市|
曲水县|
鄂州市|
靖远县|
特克斯县|
庐江县|
郯城县|
宜宾市|
鄯善县|
五寨县|
繁昌县|
郸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