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裴三娘雖然拿到了三千貫錢的賠償,但她并不高興,她反而是擔心,招惹了權貴,恐怕后患無窮。 李鄴勸了母親半天,房子也是他們一點點血汗錢積累下來,憑什么一把火燒掉就算了。 燒了自己的房子,賠償是天經地義。 裴三娘最終被兒子說服,收下了三千貫錢的賠償,不過永和坊的老宅她決定賣了,一把火燒光了她的記憶,她也不留念了。 裴三娘決定便宜賣掉,被大火燒了兩次,無論如何都不太吉利。 第二天,李洵的母親丁氏請李鄴一家三口吃飯。 丁氏原本打算在坊內最好的南皮酒館請客,被裴三娘婉拒了。 正好李洵的父親還在高陵縣辦理交接,家里沒有男主人,索性就在家里吃頓便飯,反而更加融洽一些。 李洵家可謂三喜臨門,一喜是李洵母親的惡瘡被裴三娘一貼治好,已經漸漸康復。 二喜是他父親從高陵縣莊園調回來,當上了三座安然居大酒樓的管事,月俸從每月六貫漲到十貫,加上家族例錢,他們家一個月的收入就有十五貫,加上一些別的福利,一年的收入也有兩百貫。 三喜就是李洵得到了李鄴讓給他的機會,他可以去明德學院讀書了,立刻轉學過去,先在下院讀半年,然后再轉入上院讀兩年。 第三喜才是讓他們一家欣喜若狂,在明德學院有名師指導,再加上李洵自身的刻苦,考上明經科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當然還一個半喜,李洵十一歲的妹妹李小荷給裴三娘做了藥童,他母親丁氏被病痛折磨了兩年,當然希望家里的孩子懂點醫術。 裴三娘本來不太愿意,李小荷也是相國的孫女,自己怎么能雇相國的孫女當藥童? 但丁氏出身平民,她對相國孫女這個身份從來不以為然,她覺得自己家和平民沒有什么區別?丁氏一再堅持,裴三娘也只得答應了。 李洵家的房子其實也不錯,八分地,院子不大,房舍很多,分為東西兩個院子,東面小院是給兒子李洵準備的,西面院子則是李洵父母和兩個女兒居住,家里也有一個粗使丫鬟。 李鄴參觀了李洵的小院子,笑道:“我只看見小荷,你姐姐出嫁了嗎?” 李洵點點頭,“我姐夫是新平縣尉,去年考中明經科,我也打算考明經科?!? “明經科和進士科有什么區別?”李鄴笑問道。 “明經科主要是考記憶,如果你記憶特別好,能把四書五經和其他名家都背熟,基本上就能考上了。 而進士科考經文比較簡單,分數更偏重于詩和賦,所以年紀大的士子都會選擇進士科,他們的記憶不行了,所以就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