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出自蜀王府的一枚金印,世代相傳只此一枚!
當(dāng)初高老只是猜測,如果張獻忠曾經(jīng)洗劫過蜀王府,就絕對不會放過這枚重量超過十五斤的金印。
眼下突然從河床中挖出一枚帶著蜀字印文的金印,這無疑佐證了高老的猜想!
洪武二十三年九月,詔禮部鑄秦、晉、今上及周世子金寶各一,每寶用黃金十五斤,龜紐,方三寸二分,厚一寸。
回想起高老曾經(jīng)說過的細節(jié),葉知秋覺得最起碼厚度已經(jīng)對上了。
厚一寸,就是三厘米。
長三寸二分,相當(dāng)于十厘米左右。
殘印的長寬并不相等,暫時無法看出整體的尺寸。
但葉知秋卻打心底覺得,這枚殘印就是蜀世子寶的一部分。
唯一不同的,就是龜鈕的形制不太符合。
這枚殘印的背面并沒有龜鈕部件存在。
不過龜鈕也有可能被砍壞了,殘印缺失的兩個斷面,就是最好的證明。
“明朝蜀王代代相傳的世子寶印,倘若這枚殘印是真的,就絕對能證明,張獻忠曾攜部下洗劫過蜀王府!”
“目前我國的考古歷史中,還從未發(fā)掘過世子金寶的實物,若是能將蜀世子寶湊齊,絕對能在考古界引起巨大的轟動!”
石奕教授雙眸有些泛紅,語氣激動的開口道。
或許在外人看來,這不過是個幾斤重的金疙瘩,最多價值幾十萬,但對在場兩位在考古界沉浮幾十年的教授來說。
殘印的發(fā)現(xiàn),無疑給了他們巨大的希望!
畢竟國內(nèi)考古界至今為止,還從未出土過任何朝代的世子金寶。
如果找到所有殘印,將蜀世子寶拼湊出來,那對整個考古歷史來說,都將是一次足以記載的重大發(fā)現(xiàn)。
金印的存在,是明朝冊封制度的直接證據(jù),也是具有重大研究價值的考古文物!
只不過,他們圍堰的區(qū)域,是個大型的文物沉積地而已。
連戰(zhàn)場都沒能找到,沉銀遺址也尚不知道在何處,想要湊齊蜀世子寶的部件,無異于大海撈針!
清理工作完畢,殘印重新被裝進文物袋中,信息組的人,在電腦上完成信息錄入后,立刻打印出標簽貼在文物袋上。
“按照國寶級文物的方法處理,跟永昌大元帥印一起放進保溫箱里!”
石奕教授一臉凝重的開口吩咐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