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四點十分,研究船穿過隘口趕到江口東岸水域。
包括楊小波在內的幾名潛水員,立刻帶著采泥器等設備,順著潛水梯一個個下到水中。
他們這次的水下作業,目的不是為了探測埋藏在河床下的文物,而是為了取樣完成等比例水流實驗。
只是取樣的數量,有些多。
淤泥一百五十公斤、沙子一百五十公斤,就連隨處可見的鵝卵石,都需要收集兩百公斤左右。
采泥器的容量有限,想要湊齊這么多材料,并不是簡單的事。
好在研究船上配備有絞盤,他們只要把樣本收集裝進袋子里,再由絞盤裝置運送到甲板上即可。
而且湖水的采集,研究船上自帶的抽水泵就能完成,采集兩千公斤河水,連十分鐘都用不上。
只是江口的水流速度太急,他們工作的區域距離航道并不算遠,為了安全起見,每個人身上都布置了流鉤,確保不會像上次一樣,遭遇強水流。
半個小時后,楊小波把最后一袋淤泥綁在了絞繩上,只覺渾身凍得都有些麻木,連忙游上水面,踩著潛水梯回到甲板上。
“差不多夠五百公斤了吧?”
劉志磊幫他摘下面罩,楊小波開口問的第一句話,仍舊是工作上的事情。
“足夠了,趕緊喝點熱水暖和一下。”
在隊長的幫助下,他順利脫掉了全身濕漉漉的潛水服,用毛巾擦了擦被打濕的頭發。
這才感覺渾身都回暖了些。
明明天氣預報說的是,今天的氣溫在18-24度左右,可他水下沒待多久,就感覺進了冰箱一樣,不得不加快速度。
不過看到堆放在甲板一角的眾多樣品袋,楊小波還是覺得成就感滿滿。
等明天專家、工程師傅們一到,就可以直接開工圍堰了!
距離能親手挖到沉銀文物又近了一步!
“水溫21攝氏度,流速每秒三點六米,PH值7.2,沒想到下面的水流速這么快!怪不得上次會出危險!”
劉志磊接過便攜式流速儀,查看起測量的數據,不由驚訝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