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銅制牛首杯整體的腐蝕程度,應該與其他銅器相仿。
會因為長時間在湖泊中浸泡,金屬中出現密集的小氣孔,表面磨損程度也會較高。
但牛首杯卻并未有這些特征存在,著實讓葉知秋有些疑惑。
“我再看看這枚金鋌。”
他把牛首杯放回原處,拿起金鋌仔細打量。
想弄清楚是否有什么貓膩。
畢竟文物的特征對不上,其中卻又飄蕩著橙黃色的氤氳氣息,顯示出是如假包換的古董。
運起透視眼,他耐著性子繼續打量這根十厘米長的金鋌。
金鋌呈長條狀,表面存在中度磨損,與一些坑坑洼洼的小凹點。
表面漸漸剝離,露出內部不曾氧化的質地。
只一眼,葉知秋便看清楚了這枚金鋌的純度。
金含量88%,銀含量占8%、銅3%……
僅僅憑借金鋌的純度,他就能大致推斷出它的身份。
明代末期官鑄金鋌,含量基本在90%至92%左右,而民間私鑄的金條首飾,含量則相對低一些,只有90%以下。
這枚重達三百多克的金鋌,顯然就是個民鑄之物。
與金含量92%的歲供金錠相比,冶煉技術、純度都有不小的區別。
而這枚金鋌表面坑坑洼洼的凹槽,就是最好的證明。
金鋌鑄造冷凝后,會產生一定量的氣泡上浮。
在后續使用的過程中正常磨損,覆蓋氣泡的薄薄一層被磨掉,就會變成這些坑坑洼洼的凹槽,在文物界,這一現象統稱為蜂窩底。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理也很簡單,因為古代鑄造金銀的技術有限,鑄造過程中難免會混入氣泡。
所以這也是鑒定古代金銀真偽的手段之一。
蜂窩底的存在,證明了金鋌的真偽,其較低的純度,也表明了民間私鑄的身份。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