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永遠的樓觀臺-《醉里挑燈看劍》
第(1/3)頁
一
晨九時出發,去參觀樓觀臺。
一路上經戶縣、長安,依秦嶺山脈而行。這里種水稻,大片大片的稻田,綠秧重重,很有江南的況味。十點鐘過草堂寺,傳為杜甫結廬之地,又傳白居易借居這里寫下了那首膾炙人口的《長恨歌》,不知確否。若果真如此,這草堂寺當為那些終生寫詩卻不知詩為何物的“詩人”們所該回避的圣地了。
近十二時到達樓觀臺。
其址位于周至縣城東南三十華里的終南山北麓,史載這里是老子為他的高徒尹喜留下《道德經》的地方,這精湛的五千言,不僅是中國,而且是人類文化史上最古老、最充滿智慧的一部奇書。就因為這件事,樓觀臺成了一處人文的旅游勝地。
斯時正值盛夏,八月的西北高原上的陽光,比初戀情人的眼光還要熾烈,還要灼人。人們首先來到了山下的崇圣宮,我們一家,還有為我們駕車陪游的朋友許君,是來這里駐足的唯一一撥游人。只見敗壁殘垣,古柏數株和一道傾圯欲垮的山門。穿門而入,偌大的庭院內,卻是連照壁都沒有了,離離荒草之中,幾十通殘碑,東倒一個,西歪一個,像是一群饑寒交迫的乞丐,連向路人伸手乞討的力氣都沒有了。一只雕刻得栩栩如生的青牛,與真牛大小仿佛,偏著頭,臥在一株被火燒過的古柏之下,成為這院子里唯一的生氣。隨我同行的兒子維維跨在牛背照像,我戲謔地對許君說:“看看,如今不是老子騎牛,而是兒子騎牛了。”轟笑而出。
由此到樓觀臺,不過兩公里,但見終南山勢,逶迤而來,并無峻肅之感。初次來游,不知臺在何處,車剛停下,便有一群當地農民操著濃重的秦腔告訴我們,乘他們的馬上山去看太上老君的煉丹爐,是最有興致的事情。兩句開場白說過,便像綁票似的,強行拉我們上馬。于是,不明不白地,我們成了驚兮怵兮的騎士,在陡峭的山路上,前傾后仰,左顛右躓。突然,妻一聲尖叫,原來她騎的那匹馬縱身一躍,騰上一個一公尺多高的坡坎。這對于馬,是極平常的事,對于城里的女士,卻是一件香魂驚裂的嚴重事件。其實,不單女士,就是平時以豪氣自重的我輩,也是受不了這突然的一躍。老子是智慧集大成者,他寧肯跨一匹青牛,慢吞吞地朝遙遠的西域而去,也不肯借助當時的交通利器——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駿馬,也是把危險因素放在第一來考慮。南宋的大詩人陸游,是個“鐵馬冰河入夢來”的英雄詩人,然而出門旅游,他依然選擇“細雨騎驢過劍門”,書生再英雄終究還是書生,俯首貼耳的小驢子,四只小蹄子蹓出的碎步兒,與詩人的悠遠情懷極為合拍。閑言少敘,還是回到正題上。大約半個多小時,我們終于來到了山頂,馬夫們所言“太上老君煉丹爐”的地方,叫煉丹峰。對這些杜撰的景點,我毫無興趣。在煉丹峰西邊,有另一座突兀的峰頭,這便是樓觀臺的主峰,即老子向尹喜講述《道德經》的說經臺。我走到這座峰上,坐在說經臺的亭子里,眼看四圍深翠逼人的山色,耳聽颯颯樵風,啾啾鳥鳴,心中便自然浮起超拔世塵的愉悅。九百多年前的蘇東坡,坐在這個亭子里,寫了一首詩:
劍舞有人通草圣,
海山無事化琴工。
此臺一覽秦川小,
不待傳經意已空。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