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袁老師是研究古典文學的,但是文學素養沒得說,連他都說好,姜玉樓也是有點小得意的。 在最后檢查一遍后,他就準備投稿了,投稿的雜志還是收獲。 只是在他寫信封,貼郵票的時候,當代文學的編輯找上門了。 “袁老師,這是……” 人來的時候,姜玉樓傻眼了,因為當代文學的編輯是袁老師在一旁陪同的。 袁老師老師歉然道:“抱歉了玉樓,這回是老師我自作主張,沒有提前告訴你。” “我和老孟是老朋友了,他求到我頭上不能不幫啊。再說了,你新寫的那部小說實在好,不是還沒發表嗎,我就想著推薦給老孟了。” 姜玉樓張了張嘴,唉這回被袁老師坑慘了。 老孟幫腔道:“玉樓同志,這也怨我們,明明你的第一篇作品就是投稿到我們當代文學的,可惜之后咱們聯系少了,以至于生分了。” 老孟就是孟韋哉,也是位老革命,和袁老師相識還是在6年前。 雖然認識的時間短,交情卻深。 姜玉樓遲疑道:“可是,我的新作是諜戰小說,和貴社的風格……” 不等他說完,老孟拍著胸脯道:“我們當代文學對題材、風格和表現手法等方面,更注重多樣化。” 誒?是這樣的嗎? 怎么和我知道的當代文學不太一樣? 其實老孟這么做也是有苦衷的,當代到底是才成立的雜志社,創刊不久,還沒有結交太多作者朋友。 除了第一期靠著臉面求來了不少作家書稿,之后收到的投稿質量每況日下。不是沒人投,而是質量不高。 名家少,文學愛好者多。 這對一心想把當代辦成全國最大的文學雜志的編輯部眾人,可是一種巨大的打擊。 就在他們為高質量投稿而苦惱的時候,姜玉樓的《黃土地》突然就火了。 然后他們一查,誒?這小子不就是第一期給他們投過稿的人嘛。 早知道聯系上他,《黃土地》不就能刊登在當代了? 接著,他們又查出來姜玉樓是燕大的學生,同時還是位詩人,名氣還不小。錯失如此才華橫溢的作家,當代編輯部的人就更懊惱了。 也是天無絕人之路,老孟在燕大有個至交好友,豁出老臉相求后,就有了這次會面。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