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說混京圈只是姜玉樓的一個笑話,現在是什么時代,還沒有京圈這個概念呢。 比如說王爍,他還沒有九幾年那么牛叉,大院子弟的關系網是有的,但是國內卻也沒有娛樂圈的概念。 相反,等他成名了,想要結識他的人能排一條街。 姜玉樓之所以坐在這里,還是看在衛國平的面子上。 否則的話,他和劉所拉,王爍等人暫時也沒有交集,犯不著湊在一起。 不過好在這批人目前也沒什么壞心思,加上都喜歡文學,倒也能聊在一起。 也不知道是誰起的話題,突然聊到了個子的父輩。 劉所拉對自己的家庭倒是聊得不多,反而王爍倒沒什么顧慮,很喜歡這個話題。 “老頭是45年參軍的,也許他天生對數字敏感,參軍后有部隊的干部發現了他的才能,就調到了電訊處,做的就是偵聽破譯敵電的工作。也是老頭的運氣,很快解放戰爭爆發,老頭破譯的電碼派上了大用場,立了許多功勞。后來解放了,又是上軍校,又是留校任教,仕途也算順遂。” 他口中的老頭子,自然是他的父親,老一輩的革命軍人。 王爍的朋友不知道聽他說了多少回,對他的故事并不感興趣。 可是姜玉樓是第一次聽,卻覺得分外新奇。 尤其是在電訊處偵聽破譯敵電的工作,更是讓他眼前一亮。 自從《黃土地》創作完畢,他一直沒有想好第三部作品寫什么。沒想到今天不僅認識了王爍他們,還在王爍的故事中得到了寫作靈感。 后世,關于竊聽,電碼破譯的電影小說有不少,有名的如國外電影《竊聽風暴》,國內的也有《竊聽風云》《聽風者》《風聲》等,小說就更多了,如《風聲》和《暗算》等。 《竊聽風暴》講的是民主德國的故事,雖然同是共產主義大家庭的一員,但是外國人的故事還是會讓國內的讀者產生疏離感。 《風聲》和《暗算》就不同了,講述的都是我軍特工人員為了祖國和人民不惜犧牲生命的故事,讀起來更有代入感。 至于兩部作品選擇哪一部,姜玉樓更傾向于暗算。 原因有四,一個是《暗算》的文學性更高,印象里這部小說可是在后世獲得過茅盾文學獎。 第二個,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中就有《暗算》。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