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若狹武田家的家臣中,粟屋氏、逸見氏算是實力最大的家臣,而其中又以粟屋氏最為強大。 也正因為如此,武田元光上洛之時,粟屋氏出兵最多,損失當然也最大。粟屋氏當主粟屋周防守家長與粟屋掃部助作為先鋒親率500兵勢開路,隨后還有1000兵勢并入武田元光勢,相當于粟屋氏一家便出了1500多兵勢。 粟屋氏源自清和源氏義光流,在很早的時候便有一支遷入了若狹國。由于歷代輔佐若狹武田氏的緣故,算得上是功勛卓著,所領為若狹國東側的三方郡與遠敷郡部分。 雖然只是若狹武田家的家臣,但是實際上粟屋氏與逸見氏的實力已經與主家武田家相差無幾,甚至還略強于武田家。之前大家相安無事或許還好,但是如今若狹武田家大敗,粟屋氏和逸見氏也跟著倒了大霉,自然關系就緊張了起來。 若狹國雖然領地狹小,農業也不發達,但是卻因為靠海的緣故,海上貿易極為興盛。而粟屋氏長期把控若狹國的海上貿易,財大氣粗,當時武田元光上洛之時,粟屋家的足輕都穿著華麗的具足,讓京都的吃瓜群眾看到之后也驚呆了。 然而一場大敗,不僅讓粟屋家當主粟屋家長在內的上百武士陣亡,更是讓粟屋家耗費巨資購置的具足直接打了水漂,可以說粟屋家當時差點氣出血。 逸見氏的情況也差不了多少,所以干脆和粟屋氏聯合起來,開始和主家對抗。 這個時候武田元光也開始慌了,想要做些什么來挽回局勢,然而裂痕一旦產生了想要修復可就難了。最終,武田元光發現自己付出了努力毫無卵用之后,干脆直接宣布隱居,將家督之位讓給了兒子武田信豐。 武田信豐也是尼瑪個愣頭青,天文元年18歲的武田信豐繼位當主之后,覺得若狹武田家從哪里跌倒就應該從哪里爬起來。于是決定通過對外戰爭來扭轉此時武田家的困局。 當時,武田信豐環顧了一下四周,朝倉家、六角家自己肯定是惹不起的,波多野家后面還站著細川家更是大佬,思來想去也就只有丹后的一色家是塊軟柿子。 雖然家臣們大力勸阻,但是武田信豐早已經下定決心,既然決定了要打,那就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