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到了嘉慶年間,河下人曹鑣著的《淮城信今錄·張廷杰傳》中也曾提及河下:“家在郡北郊外,俗呼曰‘河下’云。”可見河下一名原是群眾口頭俗稱,并非官定名稱,但這時已逐漸被文人承認而載入書籍了。 河下北據大河天險,西握運道要樞,地處兩河之間,故以河下名之。至于為什么叫“下”呢?段朝端認為河下與河北是對稱的,應該叫河南才對。 河下位于大河兩面,地勢北高南低,居民住宅地勢愈南愈低,習慣以上下稱之,故稱河下。據今天的地形來看,這樣的解釋是合理的。 河下地名大約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因為先有黃河,然后才有河下這一名稱。宋元以前,由此北望墟落荒涼,彌望皆州渚。它與軍事要塞、交通樞紐的末口、北辰堰,同處淮河岸邊,緊密相連,隨著末口的繁盛而繁盛,甚至在一段時期超過末口。(劉懷玉) “少爺,我也知道一點河下的事。”女子聽完突然開了口,“聽我爺爺說過一些。” “噢,說來聽聽。”沈少爺好奇地說。 女子一邊奮力搖櫓,一邊大聲說起來。 那年南宋黃河奪淮,末口不能通漕,河下一度取代末口成為南北交通樞紐和軍事重鎮。 明代運河西岸按省設立很多造船廠,工部于此設立抽分司,派官員監造統一的寬底大船。船廠造船的物料,很大部分由河下市場供給。 《淮城信今錄》記載,河下的竹巷、繩巷、板廠街、釘鐵巷、打銅巷、粉章巷等街市,當年經營這些行業而得名的。河下市場當然不僅限于此,還經銷本地特產淮紅布、綠豆酒、皮鼓、鎏金銅器等。 吳老爺的店就在估衣街打銅巷,專營采縷文榖的。(劉懷玉) “不錯不錯,你這小大姐不簡單。”沈少爺夸贊道,“受教了。” “哪里,我哪有少爺學問深?”女子笑了笑說道。 沈少爺逆水行舟,嘩嘩的水聲,船漿擊打水的聲音特別動聽。想著五月節就要和徐小姐成親,他眼前浮現出徐小姐嬌美動人的形象,忍不住笑出聲來。 “少爺,你笑什么?”小龍被笑聲弄懵了。 第(2/3)頁